前段时间,因为看了《苏东坡传》,想起早年关闭书店时留下的那套《林语堂全集》。由于纸张的质量不好,这些年只把它摆在书柜里当风景,不曾翻看。
最近才读了几本。一则因为看了《苏东坡传》;二则因为林语堂是漳州人。
一次与老师聊天,问他为何那么多人写了黄道周传而他不写。老师说他要写就想如林语堂写《苏东坡传》那种方式,可是他自觉还不能写得满意,便不敢动笔。老师坚持写作二三十年了,既然他这般说,可见他对林语堂的文字的敬佩和敬畏了。
记得开书店那些年,卖过林语堂的书最多的应该是《生活的艺术》《吾国与吾民》。当时自己也陆陆续续翻看了一些,那种”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文章,以我当时的心态着实没有太喜欢,自然更没有用心去体会。
随着年龄的增长,特别是这一两年来,工作、生活渐渐趋于平静,慢慢远离激烈、热闹和繁杂,向往简朴、安宁。闲暇时会对自身的过往,今后的生活有一些思考,得到一点感悟。如此,再来读林语堂的文章,心更沉稳了一些,明白了生活处处皆文章的道理,自然读过会有更大的收获。这正应了林语堂在《读书的艺术》中所言:”且同一本书,同一读者,一时可读出一时之味道来。“
因为林语堂是漳州平和人,会讲闽南话。平和也曾是我的故乡。如此,了解林语堂其人成为我近段时间来特别想做的事。如他所言:“世上无人人必读的书,只有在某时某地,某种环境,和生命中的某个时期必读的书。我认为读书和婚姻一样,是命运注定的或阴阳注定的。”想来真是如此。
先看了他的《八十自叙》,再看了陈欣欣著的《林语堂——孤行的反抗者》,黄荣才写的《闲读林语堂》等等。对林语堂先生大致有了一些印象,尚不敢说了解。其中印象最为深刻的有两点:一是他的婚姻观;二是他用十年的时间去编写《当代汉英词典》这件事。
林语堂是个好男人。美色当前,欣赏一番,幽他一默,亦不讳其所好,惟不越雷池一步。一生保持了婚姻的纯洁。
林语堂一生有三个恋人即初恋女友赖柏英、至爱终生的陈锦端,以及他的妻子廖翠凤。
赖柏英是他的初恋女友,一个淳朴的乡村女孩。他们常在一起玩耍,抓鲦鱼,摸小龙虾。俩人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却因为理想不同,最终各行前路。但林语堂并没有就此忘怀那份纯真的感情,那些美好的回忆让他后来写了自传体小说《赖柏英》。
陈锦端是他记挂了一辈子的恋人,就连晚年坐在轮椅上也想去见一面的人。她是他的精神恋人,纵然生活中没有痕迹,却永远留在心底。
“ 我心中理想的女人是芸娘,她能与沈复促膝畅谈书画;我最崇拜的女子是李香君,崇拜她的憨性,爱她的爱美,当然,我最爱的女孩就是眼前的你。”
他和她相爱了。他说:“ 我要写一本书,让全世界都知道我林语堂!”她说:“ 我要作画,把人世间的真善美化作无声的语言,用我的画笔,把它们全部融进我的作品。”
他有才,她貌美。如此天造地设的一对,却因为家境悬殊没能走到一起。恋爱是两个人的事,婚姻却是两个家庭的事。穷小子和富家女终究没能超越现实。令人惋惜的是林语堂也并没有坚持非她不娶,而是接受了陈锦端父亲的好意撮合,娶另一女子为妻。
这另一女子便是后来成为林语堂妻子的廖翠风。她同样是富家女,却早已被他的才华深深吸引。母亲提醒她,说他是牧师的儿子,家里没有钱。她却坚定地回答:“ 没有钱不要紧。”因了这句简单的话,他感激不已,“如有此妻,夫复何求?”
他们先结婚后恋爱,相濡以沫,同甘共苦,携手走过了五十几年。他认为,婚姻并不是以善变的爱情为基础的,而是爱情可以在婚姻中滋长,由男女互补制造出更多的幸福,感情是可以与日俱增的。
在他们五十周年结婚纪念日时,林语堂曾表示他们这段“金玉缘”的秘诀就是“给”与“受”。
“给”可以是“交付”“给予”。他们完全把自己交付给对方,不隐藏、不后悔、不抛弃,相互关照、相互理解、相互信任,成就了一生的幸福。
“受”就是“接纳”和“忍耐”。林语堂接受了现实,离开了陈锦端,在和妻子结婚时,毅然把结婚证书烧了,他说:“结婚证书只有离婚才用得上”,可见他对婚姻的决绝。而妻子廖翠凤也接受了他没有钱的现实,容忍他心里装着陈锦端的事实,伴他远走他乡,甘苦与共,照顾他、关心他、支持他,成就了一段佳话。
正是因为林语堂的智慧,加上廖翠凤的聪明,才让我们看到了爱情与婚姻的美好。
网友评论
只是文句个人读来有些“一流畅”,所以读得很慢
看小木姐姐回答得多美妙🤗
特别喜欢这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