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厂区里我理解了很多过去从来不知道的事,比如我们手机推送的招工启事里面,不交社保、不交医保居然可以是优惠条件。去跟工人聊天的时候才发现,80%到90%的工人每年都是要辞工回家的,第二年重新找工作,光是如何续保一条他们就不知道如何处理。
李一凡老师一篇写杀马特的文章很长,但是我想,上面这一段话里面有他最想说但是又不太方便说的东西,无论是杀马特也好,富还是士康的九连跳也罢,那就是我们的社会过于追求经济的发展而忽视了物质精神文化需求,关注钱而轻视人。与其说李一凡老师是在拍摄杀马特的纪录片,倒不如说是李一凡老师用杀马特这个群体来引导大家关注农民工群体,来唤醒企业家门更多地关注这群为社会创造了最大财富的人。
在过去的很多民营企业里面,企业和员工之间的关系,好像就是简简单单的交易型关系,员工是把自己出卖给了企业,而不是和企业共同发展,企业只是把员工当工具,员工也对企业没有归属感,企业和员工没有真正建立起共同发展的变革型关系
好在这两年随着民工意识的觉醒和西部大开发导致民工回流造成东南沿海地区出现招工难的现象,我们现在很多企业都普遍更注重民工权益了。比如很多公司就年底把一线工人的工资全部结清,一分不欠,而不是要压一个月的工资等过年后才能领。
很多企业的墙上都挂着“以人为本”的标语,过去很多企业做不到,纯粹是口号,很多企业的做法都是把员工当机器,这种做法看似很公平,实际上却忽略了人时有情感的这一最重要的因素。人是会学习的,会变的,以前我们在流水线上都设有报废率,报废率这个东西,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由人控制的,企业和管理者被员工认可了,报废率就可以很低,不被认可了,就可以很高,不把员工当人的管理者,往往就不知道其中的门道。
这两年我离一线工人比较远,不过这件事还是可以联系到家庭教育方面:我们把孩子当什么?“养儿防老”“别人家的孩子”体现的都是一种不健康的育儿观念,把孩子当“宠物”的做法并不比把员工当机器的做法高明。我以后在家庭教育中,要尽量避免对孩子用“我希望”,“你应该”这样的词语,更多关注孩子的需求,而不是把自己的需求强加给孩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