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7034230/88ecef0f05bebb83.png)
在生活中你是否遇见过以下情景:
临睡前,说好只玩十分钟手机,结果几个小时过去了,你还在不停地刷;
好不容易坚持了3个月的跑步,碰巧今天天气不好,那就明天再跑吧,结果再也无法坚持;
大声嚷嚷着从今天开始减肥,恰逢朋友聚餐,实在抵挡不了满桌珍馐佳肴的诱惑,减肥也就不了了之;
可能,每个人都有过类似的经历,除了埋怨自己不够自律,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我们容易半途而废?
其实,这一切都是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开启了“破窗效应”,当你了解了它,问题便迎刃而解。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辛巴杜于1969年进行了一项实验,他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把其中的一辆停在加州帕洛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辆停在相对杂乱的纽约布朗克斯区。
停在布朗克斯的那辆,他把车牌摘掉,把顶棚打开,结果当天就被偷走了。而放在帕洛阿尔托的那一辆,一个星期也无人理睬。后来,辛巴杜用锤子把那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结果呢,仅仅过了几个小时,它就不见了。
以这项实验为基础,詹姆士·威尔逊及乔治·凯林提出了“破窗理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示范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
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猖獗。“不良现象如果被放任存在,会诱使人们仿效,甚至变本加厉。”
人之所以无法坚持,无非是面对诱惑、困难时,有了第一次小小的纵容和妥协。任何事情有了第一次,便会有未来的无数次,如同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
比如,若想要放下手机早点睡觉,是不是可以直接关机或者干脆不带手机进卧室?
当你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时,唯有去做,不给自己任何妥协的机会,守好自己的红线,不打破自己的第一扇窗,便有了做好的可能。
任何一种不良现象的存在,都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种过程悄无声息难以察觉。
必须高度警觉那些看起来是偶然的、个别的、轻微的“过错”,应该及时纠正补救,不然就会纵容导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恶果。
其实开启“破窗效应”,并不是我们做了不可逆转的大事,而是对微小的错误毫不在意,才导致最终的坍塌。
若我们时时修正自己的言行,努力做好每一件小事,过好每一天,这无疑是在加固我们的人生,防止破窗。
喜欢请点关注
我们明天再见
#心理疏导#疏心卡#破窗效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