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剪双眸雾剪衣,当筵一曲媚荆紫。皓齿乍分寒玉细,黛眉轻蹙远山微……”近年来,南阳淅川县曲剧团坚持文艺“扎根人民、扎根生活”的指导思想,积极开展“送戏下乡”、“送戏进厂”、“送戏进校园”‘、“送戏到集贸市场”等公益演出活动,深受老百姓的欢迎。2019年以来已举办30余场演出活动。
去年夏天,该剧团二三十人在团长贾勇先生带领下,冒着炎热,乘着一辆大巴车。到荆紫关镇进行“颂党恩、跟党走快乐星期天戏曲” 公益演出,演员们日夜坚持一连演了七场,观众暴满。我也有幸也观赏了一场《哑女告状》,剧情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唱腔及奏乐优美动听,我观后被其魅力深深折服,经年不忘。特撰此文,希望我们更多人都可以对淅川戏曲剧团和戏曲艺术多一点了解和关注。
去年5月11日,淅川县曲剧团到达荆紫关镇,受到了荆紫关广大群众的欢迎。演员们不顾舟车劳顿,快速搭起戏台。吃了顿便饭,当晚就在荆紫关第一小学操场投入到忘情的演出中。几天后,又在汉王坪白草坪为贫困户演出;在“惠农源”扶贫车间慰问演出;到冯营村义演。演出的戏曲有《哑女告状》、《麻风女传奇》、《看孙孙》、《分马》等等。由于正值高温天气,演员们的演出十分辛苦,食宿简便。他们当中,有的已是年近六旬,有的是处于奋发有为的壮年时期,有的正值青春年华。凭借对戏曲艺术的钟爱的奉献精神,投身戏台表演中去。像贾勇团长、荆紫关沙河人李改勤、淅川的魏兴元等 ,都是资历很深、演技精湛的老演员。杨晓锋、吴云是夫妻演员,还携带着尚在哺乳期的孩子。他们所演的戏曲,既有古装戏,也有现代剧,反映社会现状,反映民间心声,反映人民疾苦,反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成果,表达了剧作者对社会的反思。
戏曲文艺在社会上主要作用是审美、娱乐。孙玫先生在《中国戏曲跨文化研究》一书中指出,“就中国传统戏曲而言,尽管在传统社会里也曾有文人把儒家‘文以载道’的传统引进戏曲,借高台以施教化,但这种‘教化’首先也还得服从于戏曲的娱乐和审美。
这些作用都是通过人物的唱、念、做、打和音乐所塑造的艺术形象,给人以审美的愉悦和思想上的熏陶,其宣传教育作用是潜移默化的,是寓于审美娱乐之中的。中国戏曲继承五千年中华文化之精粹,融诗歌、音乐、舞蹈于一体,充分展示了中华灿烂文化的无穷魅力。在自娱娱人的同时,也为弘扬民族精神,传播历史知识,宣扬道德标准和价值取向,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时代不同,统治阶级对戏曲的看法和态度不同,戏曲被赋予的职责、发挥的作用也大不相同。在过去某些特殊时期,戏曲一度由“不登大雅之堂的、自为状态的小道末流”上升为“用以载道”的社会工程,过多地从功利角度,夸大戏曲的意识形态功能,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曲剧的发展是一个有机的生态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相应的生活、政治、经济、文化等环境因素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传统社会中,适宜的生活场、自由的生存场、给力的艺术场促进了曲剧的萌芽、成熟和壮大。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的变化,曲剧的生活环境、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曲剧在艺术水平不断提高、影响逐步扩大的同时,也暗藏着很多危机,如演员后继乏人、剧团运作艰难、创新能力下降、文化环境恶化等。当前,曲剧的生态保护现已显得十分紧迫,其具体工作包括:加强曲剧保护的宣传和教育,优化曲剧的生活环境、政治环境、经济环境、艺术环境,建立曲剧文化生态保护区等。
中国戏曲是一种舞台艺术,一种美学体裁,戏曲就是运用音乐化和动作舞蹈化的形式,将其演示出来。中国戏曲的唱腔种类很多,有复杂也有较为简单的,是中华非物质文化的一部分。也是值得我们耐心感受,并去认真学习和了解的中华瑰宝。千百年来,戏曲艺术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的形式,许多元素正渗透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悠扬婉转的坠子、胡琴、琵琶、笛子;铿锵有力的锣鼓、梆子、快板;叩击坐打的传统乐器,加上现代化的电子乐队。戏演到高潮处,百音齐奏,让人听起来,象刀枪剑戟碰撞,带甲骑兵突然冲出,飒飒作响,腾空而起;时而象狂风怒号,苦雨泣诉;时而象鸟鹊悲鸣,虎啸猿啼,群兽惊骇,使人陡然而生家国之恨。有时伴奏的乐声戛然而止,“此时无声胜有声”,给人的心中留下悬念和联想。戏曲因这种诸多因素而产生了无穷的魅力,“倾倒了爷孙几代”。加上演员们“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真功夫展现,那抑扬顿挫,入耳动心,唱绝四座、余音绕梁的说唱功夫。把观众融入到了“聚散离合、悲喜忧愁、酸甜苦辣、阴晴圆缺”的有声有色的历史中。无论是喜欢戏曲的老年人,还是酷爱流行音乐的年轻人,都在不经意间哼起了“说唱脸谱”,戏歌做为最接近戏曲的桥梁,也在逐步地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所喜爱。戏曲因为富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所以容易成为经典,而经久不衰,我认为这也是戏曲的魅力所在。
“一戏一别离,一生一悲喜。”戏曲的魅力就是这样:一方小小的天地,一座并不宽阔的戏台,演绎着或悲壮、或凄美、或至情的故事,仿佛悲欢离合人生的浓缩,又像是人生的袖珍舞台。台上是公子和小姐的风流韵事,是英雄们惺惺相惜的壮土断腕;下面是密密麻的人群,是人头攒动的喧哗,台下叫好的声音不绝于耳。伴随着戏剧的表演,那些似水流年里淡化了的人烟、荒芜了的阁楼,以及流沙般握不住的时光, 仿佛都同化为一缕曙光,在观众心中久久荡漾,唱响在人生记忆的长河中。
可又有谁知道戏中人,看似有情却无情。身着戏服,素手丹寇指捻扇;浓妆淡抹,唱尽世间有情人。 戏剧的角色包含小生、旦角、花脸、末角、丑角等五个行当,每个行当均有自成体系的动法程序,尤其以文生,小丑、旦角的表演最具特色。优秀的旦角,启朱唇,发皓齿,歌喉遽发,字字清脆,声声宛转,如新莺出谷,乳燕归巢,或缓或急,忽高忽低;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转腔换调之处,百变不穷,使人觉一切歌曲腔调俱出其下,以为观止矣。我所观赏的淅川曲剧团《哑女告状》中结尾部分,“掌上珠”对其怀有蛇蝎心肠的妹妹掌赛珠声泪俱下的控诉那一段唱词,就体现了这种功夫和魅力。
不同的人物艺术和饱满的人物性格,都彰显出对人的个性和主体精神的高扬,对自由的渴望,以及对理想和自我实现的执着,为了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戏曲人物形象脸谱化,程式化,矛盾冲突异常激烈。这也正是戏曲无穷的魅力,使无论男女老幼的观众都深深地痴迷于其中,无论是农村的田间地头、还是城镇的大小剧场,再如央视大型联欢会,都有经典的戏曲节目表演。
我在童年时,物质文化生活贫乏,没有像现在这样,有发达的网络、电视等。观赏村剧团唱戏或是每隔一段时间看一场电影,便成了难得的享受。记得最早村戏里有几部戏《卷席筒》、《顶灯》、《墙头记》、《秦香莲》、《小姑贤》、《赵氏孤儿》、《三子争父》等都十分难忘。而且记着了几个戏子的名字,这就是早期的“追星”罢。
古人形容歌声的好处,有那‘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话。孔子在齐国,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而戏曲的魅力留给我的童年记忆,却是犹有过之而无不及的。
我们每一个华夏子孙,都有责任出一份力使中华民族的戏曲得以传承。我认为,如果在学校普及性开设一门戏曲功课,定能使孩子们接受国粹文化教育,而自觉抵制那些有害身心的靡靡之音,也许是最有效的。
滚滚红尘中,参与各种打拼的人群们,亦请收敛一下你们那浮躁的心境,欣赏倾听一下中国的传统戏曲。希望这充满正能量、博大精深的戏曲艺术,能荡涤和净化那种追名逐利的狂躁心灵。
2020年3月19日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