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二三事

作者: 咸阳 | 来源:发表于2015-10-10 21:35 被阅读87次

一年已过,闲的时候来想想我遇到的那些人那些事。

第一个人:

是个白发苍苍的老爷爷。

开春之后,我便再也没有见过他。

那位爷爷年纪颇大,蓄着半长的头发和花白的胡子,穿着一身破旧的军大衣。那是下半年入冬的时候,寒风凛冽。老爷爷总是拖着一个大蛇皮袋徘徊在学校垃圾桶附近,从里面挑挑拣拣,收集些废纸、塑料瓶。一双手,黑且瘦,布满了风霜刻痕。整整一个冬天,日复一日。心中有些不忍,却做不了些什么。

后来突然之间发现,似乎许久未见着那位爷爷了。

再后来,图书馆大厅有个摄影展,我终于在一张照片上看到了那个熟悉的背影。照片里仍然是冬天,草木枯黄。边上附了一小段文字,大概讲的是这位名不见经传的老人家在年轻的时候曾立下不可磨灭的功勋,却在上世纪的政治革命中被迫害至此,妻子亡故,子女为自保而弃其老父。

一瞬间,觉得天道不公,天道不公!

站在那张照片面前,我想着下次接过的海报传单别直接扔垃圾桶了,给爷爷吧。

可惜时隔半年,我竟再也没有见过他。

第二个人:

仍然是位老爷爷。

这位老人我见得不多,一是在食堂门口,一是在图书馆前。几次见着,老先生都是坐在一个小板凳上,面前只摆了十来支毛笔,整整齐齐的码在一块泛黄的布上。我几次经过,笔不见多也不见少。老先生只是静静的坐着,也不吆喝,看着眼前的学生来来往往。大冬天的,这样坐着并不好受。心下有些莫名的怜悯,想着下次路过的时候买两支笔吧。

然而又是一样,我有了这个念头之后老先生便再也没来过学校摆摊了。

PS:我一直有种感觉,每一支毛笔都是老先生自己做的。

第三个人:

我一直不明白,像武汉这种一线城市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乞讨者?我之前见得少,初来乍到的时候见着那些街边的老人可怜,掏出钱包就把些零碎的钱递过去了。后来有一次,给了一个人之后周围的人都涌过来,向我伸出他们的破瓷碗,我吓得落荒而逃,从此便不再轻易掏腰包。

国庆的时候,在汉口偶遇了一个老人。他像所有的乞讨者一样,以卑微的姿态跪坐在地上,怀里抱着一个睡着了的稚龄孩童。我只是看了一眼,便再也走不开。那究竟是怎样的一双眼睛啊!卑微,祈求,在深渊中苦苦挣扎,眼睛深处只有无边无际的黑暗,他只是需要一点点光亮而已。

我把我身上所有的零钱都给了他。耳边传来零零碎碎的几句微弱的道谢。

我何德何能让一个长辈给我道谢?!

我不知道孩子的父母去了哪,为什么会让一个耄耋老人上街乞讨?中国那么大,我不知道究竟还有多少像这位老爷爷一样的生活靠仰他人鼻息?

我们每天高喊着“正能量”,说着满口大道理,然而这些顶个屁用。

那些国家领导人,他们统统站在民族国家的制高点,他们衣食无忧,他们永远看不到这些最下层百姓的辛酸和无奈。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余有生之年,无缘见此盛景矣!

第四个人:

学校的一位老教师,估摸着是退休了。

我喜欢没事的时候去图书馆待着,见过那位老师数回。一次在大厅中,老先生拎着个黄布袋,手中拿着一本书,站在窗边,对着光细细地读着;一次在放古籍的地方,我趴在桌上睡得正熟,忽然察觉斜对方有些微动静,睁开眼睛,朦胧中发现是那位老教师,翻着本厚厚的《汉语大字典》,鼻梁上架着副细框眼镜。这一个区的光线都不大好,我正说把帘子拉高些,老先生却合上字典走了。有些微遗憾和愧疚,如果我醒得早些,老师看书应该不会看的如此费劲;最近的一次是在期刊杂志区。里头有几台公用的台式电脑。桌子一边仍旧放着那个黄而旧的布袋,老先生查阅着资料。应该是忽而有些看不清,我看着先生的整张脸似乎都要贴上银屏了。一个并不怎么雅观的动作,却给了我极大的震撼。这种治学态度是我远远及不上的。不仅我,图书馆中坐着那么多人都应该向这位老先生致敬。

忽然想起前段时间炒得很火的人大教授与其弟子断绝关系的事情,其实我一直是理解孙家洲教授的。一个后来者,这样肆无忌惮地辱骂前辈,这反映的是什么?是对学者、对知识的不尊重。

我爸爸曾经跟我说过一句话,据说是另一个爷爷当年教训过他的,然后他传给了我:老师认不得学生,那是情有可原;学生认不得老师,那就是有眼无珠!我爸爸对我的要求很简单,见到了老师,一定要恭恭敬敬地问句好。我很清楚地记得,曾经有一次上街的时候偶遇了一位小学时候的校长,然而我确实记不起来他叫啥名字了,结果被我爸从街上训回家里。

但我觉得我爸说得很在理。

第五个人:

是文学院的一个教授,在一场讲座遇到的。

大一的时候课少,听过不少讲座,影响最深的就属他了。那次讲的的许慎的《说文解字》,那位教授教我们认“豕”、“家”、“行”、“鹿”…..这些看起来很普通的字,每一个汉字却有极大的讲究。这些是题外话。

讲到中途的时候,这位年过半百的教授给我们讲了个故事。说是曾经有个外国人来他家做客,而后请教了他一个问题:“鼠”字的最后一笔是指老鼠的尾巴吗?其实当时在我们听来这个故事平淡无奇。但是,这位教授啊,突然拍案而起,平地一声雷,对着话筒就大吼一声:“岂有此理!”当时吓得差点心脏差点没从嗓子眼里跳出来…….“连一个外国人都知道‘鼠’最后一划像它尾巴,但却没有一个中国人来问过我!”这位老先生说得很是义愤填膺……后来我倒是仔细想了想,身为一个纯正的中国人,我,确实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其实引这一段话并没有其他的意思,只是觉得这位老教授确实可亲可爱。

我个人观点,人文社科一类的老师,尤其是文史哲方面的老师,有着他们独特的情怀。他们是中国文化最直接的传承者也是最有力的支持者,在他们身上我们可以更多的看到中华的传统礼仪和风范。我现在的老师,也是位教授,跟我们讲过他求学期间的师傅,是教魏晋史的,如果他(辈分太大我还真不知道该怎么称呼)遇到不如意之事或是觉得无聊便跑到火车站,买一张火车票坐到终点站又再次坐回来,像极了驾车穷途的阮籍。或许很多人都会觉得这不可理喻,觉得这怎么能叫情怀呢?这明明是古板迂腐好吧?我只能说,每个人的理解方式不一样吧。

最后,老先生带我们一起念了遍《说文解字》的540部。

最后一个人:

讲个学生吧。跟我同一年入学,是个男孩子,萍水相逢而已,不知其名姓。

那天,我慢悠悠的散步到校外。在湖边上看见一家小小的花店,兴之所至便进店里看了一圈。后来看店的敦厚的阿姨说百合7块钱3朵,贪便宜的我,买下了。我拿着包好的花有悠着回去,兜兜转转绕了几圈,发现迷路了……并非我路痴,而是第一次去那个地方,学校又偏生那么大,我找不到我住哪了……..后来迎面走来一个男孩子,我拦了问路,他指了个大概的方向,无奈地说了句:“我也是新来的。”我看了看手中的百合,也没细想,“这花送给你吧!”我到现在也没想明白当时怎么就冒出这句话来了,估计是脑子抽了。后来看他愣了一瞬,而后非常有礼貌又很尴尬的拒绝:“我这要是去图书馆,带不得花…….”

事实证明是,我脑子确实被门夹了。那是我第一次送男生花,还是个不认识的人,还被拒绝了。我想可能大概是这个原因导致我记了那么久。

嗯,那男孩子长得,好像,不错。

而那朵百合在见不到阳光的寝室里走完了它壮烈的一生。

相关文章

  • 大学二三事

    小独卫一间、桌子四张、床位八个,对没错这就是我大学住的八人寝室。刚入住之时,对宿舍生活充满了一波又一波的...

  • 大学二三事

    01 照顾好自己。 上了大学,就意味着离开家生活了,要照顾好自己,天冷了不会有人唠叨着给你披上衣服,饿了也不会有人...

  • 大学二三事

    顺着时间的流逝,大学的时光在慢慢接近尾声。从刚开始进去大学的懵懂无知,到如今的老腊肉,不知道是经历还是时光把我们变...

  • 大学二三事

    有时候觉得自己挺失败的,我是一个复读生,第一年一个三本,自己不甘心,硬是要复读,可是今年成绩出来后,不是太差,但勉...

  • 大学二三事

    一年已过,闲的时候来想想我遇到的那些人那些事。 第一个人: 是个白发苍苍的老爷爷。 开春之后,我便再也没有见过他。...

  • 大学二三事

    上大学是在济南,那是一座很美很干净的城市。第一次离开家乡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对于我这个东北的小丫头,一切都是那么新...

  • 大学二三事

    (三)心灵不鸡汤 “少年,喝了这碗鸡汤吧”不知何时,老徐像吃错了药,天天和我们说着这些话...

  • 大学二三事

    人是社会的动物,必然处在社会联系之中,人如何建立更好的联系呢?信任。我总感觉我们的信任在淡薄,贫困生评定,明明填了...

  • 大学二三事

    其实说到大学生会有什么样的人和事。思前想后似乎经历的太多没法一一说清,又怕赘述过多让人读的很没精神,觉得这个人活的...

  • 大学聚餐二三事

    进入大学,就等于进入了半个社会。在大学里,聚餐当然是少不了了。为了发展关系的聚餐,活动完成后的庆功宴,上级的...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大学二三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ranc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