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1
杨:20160911 情感机器
纸质书
看到一部分自己思考过的东西就不是很想继续看了,但是今天试图通过自己已经看到的内容猜测本书所写的内容,我猜不到,也就是这本书只是看着熟悉,陌生的内容对激起好奇心还是很有作用的,慢慢看吧
0912
武:20160912 李娟
我突然想起了一个关于李娟的一些争议。有的人认为李娟的文字充满天赋和灵性,是这个浮躁社会中不可多得的一片净土。也有人认为,李娟只有天赋,却没有雕琢,文字淳朴,但却浅入浅出,毫无思想。现在我看的是我的阿勒泰,对李娟写的东西确实十分喜欢。语言很干净,故事也讲的利索。的确是难得的干净整洁的文章,既不狂妄的教你做人,也不暗搓搓的映射阴暗,最重要的是没有无病呻吟的矫情。用最朴实的话语讲最平淡的生活。这每一个平淡生活的细节里,看到的可能就是一个平凡的自己。李娟在外打工,每每回家用得带点东西,可并不知道该带什么,就带了一只兔子回去。后来她的外婆说,只要她回家就好,什么都不用带。她妈妈是很少的既会哈萨克语又会汉语的,所以经常自己随便翻译,教给牧民们一堆只有她们自己懂的汉语。那种洒脱和天真。
杨:20160912 情感机器
纸质书
讲大脑中有无数资源,这些资源不断的排列组合形成某种特定情绪的激发条件,也就是情绪由不同的资源组激发出来。书里面一句话,意思是科技日新月异,我们会慢慢用更精细的语言、理论去描述“资源”,这让我想到超体,没有事实去证明某项事物的存在,并不代表它不存在。 还有一个想法,我只是推测、猜想。书中说当几种选择同时出现,同一资源同时被激活和压制,表现为又开心又难过这种矛盾的状态,就好像现在有一个壮丁,想让他去做A,也想让他去做B,但不管怎么选择,只能干一种活。看到这,我在想“同时”出现的多个选择引发的资源被激活同时又被抑制,也就是选择越少,同时出现的越少,越不容易出现自我矛盾,“同时”似乎也象征着大脑活跃程度,这个时候想到的越多,选择越多,资源更容易出现“激活+抑制”这种有些消耗的模式,选择越少,资源的利用就越纯粹。我想这可能与专注相关,我的大脑活跃程度越高,资源利用的越不纯粹,越容易出现矛盾,好的情绪想用它,坏的情绪也想用它。但是我无法用这个推测解释其他人。留着,再想想。
0913
杨:20160913 情感机器
纸质书
通过提问的方式介绍了本书的结构,没什么特别的。记录了两句话,“过多承诺必将导致更多的刻板行径”“一个婴儿是无法忍受挫折的”,这像是一种提醒,别被承诺和言语本身的局限性限制了更多的可能,尤其是思维上的。另外,如果无法处理一些常见困难,可能是因为成长停滞了。
周:20160913 耶路撒冷3000年
第八章 马卡比 纸书 真心看得很混乱的一章,哪位小伙伴和我一起看,不知道是不是自己智商问题,首先复杂的人名就不说了,代号何其多,铁锤、犹大、马卡比原来是在说一个人。好吧,这个章讲述的是“马卡比”家族时期统治的耶路撒冷,看完感觉比中国历史上的兄弟相残,子毒父还残忍。
武:20160913 我的阿勒泰
微信阅读
这几章讲的都是作者小时候的故事,有房东家的熊孩子,有河对岸的美人姐姐,有河里洗马的小少年,有村子里的汉族孩子。熊孩子的故事里,熊孩子小时候欺负她总抢她的东西,开始还觉得这孩子挺讨人厌的,后来她又说自己也抢熊孩子的东西,到总也不会觉得可以两厢抵消,总觉得吃了亏。后来熊孩子长大了,也成了努力的青年,也找到了漂亮的女朋友,才发现这种熊里带着的是一种来自小孩子的野性和神奇思路。是不是因为要惹人注意才熊的乐此不疲。她对这个熊孩子并没有什么特别消极的情绪,她在描述熊孩子抢了她的皮筋翻墙而过时,仿佛能看见一个黝黑活泼的孩子利索的跃过墙头的身影。还有那个在河里洗马还总要站到洗衣服的她的上游去的少年,嘴拙又霸道,说不过她就把她洗好的衣服扔到河里。出嫁的美人姐姐骑马从她身旁路过,她看着美人姐姐漂亮的衣服和装扮羡慕不已。
0914
武:20160914 北京折叠
纸质书
今年雨果奖的最佳中短篇,最近愈发得被讨论被评价,于是又是一部被我先入为主,期待满满得小说。看完以后感觉到的是明显的冲突感,一种挣扎。一座折叠的城市,突然就让我想起EVA里沉浮的东京市,和深埋地下的NERV司令部。尤其是在第一空间转换出来的时候,阳光从屋檐背后缓缓升起,光线明晃晃的耀眼,但另一面的屋檐却显得愈发漆黑,就像第一空间的光鲜和第三空间的逼仄。也许这时候的感觉是强烈的阶级对比,让人有一种朱门酒肉臭的即视感,但仔细想想,这冲突不是仅此而已。在第一空间现在金字塔的顶端享受着阳光的温暖和文明的庇佑时,第三空间在最底层处理这最基本最基本的工作,手工垃圾处理,手工再加工等等,有苦有累的工作。但同时,第三空间的庞大的群体,也在拖累着这个城市科技和时代的发展。机械化的发展带来劳动力需求的降低,越来越高的工作效率却无法代替越来越高的人工成本。不是不想是不能。小说里的领导人告诫希望普及机械化的人,全都用机械替代了,第三空间那五千万人怎么办,不是没人发现过这些科技,但大局上没法这么做。我们就像是第二空间的人,既不是社会的最底层,也不是精英层,但我们必须时刻努力,一旦放松,在下一次反转是,可能就是我们的孩子落回第三空间。这部小说出彩的并不是她的设定和构架,而是作者的忧虑和尖锐。挑明了说清楚,明明白白的把这一份冲突摆在了所有人的鼻尖眼前。
杨:20160914 情感机器
纸质书
印刻者的赞美和陌生人的赞美对孩子的作用是不一样的。印刻者的赞美或责备改变了目标的性质,使其变成可以被道德价值衡量的游戏。也就是亲近的人的赞美或者责备在为孩子的发展调整方向,孩子受到亲近的人的赞美,心情愉悦,认可了这种处理方式,并在大脑中形成了某种固定回路。当做一件事收到的是责备,时间久了,自己就会变的不认可这件事,父母在这个过程中比起陪伴者,更像是塑造者,孩子的成长,父母无法脱则。有的人把孩子说的一无是处,最后造成孩子选择紊乱、性格悲观,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能做,孩子不仅是受害者,最后还要承担惹父母生气的责任,实在可怜。除了亲子关系容易出现这样的引导,师生、恋人都可能会出现,在乎的人的态度有改变主体选择的力量,这在价值观形成之前会很明显,甚至会影响价值观的形成。
周:20160914 耶路撒冷3000年
9罗马人来了 纸书 本章终于出现了历史著名的罗马名人:庞贝、凯撒、屋大维、奥帕特拉,在罗马人的支持下马卡比家族后裔西卡努斯担任耶路撒冷大祭司,他的大臣才是纵横罗马与马卡比之间的关键人物,也是耶路撒冷实际掌权人安提帕特,安提帕特是以土买人,以东人在之前统治者约翰强制下全部改信犹太教,所以安提帕特的小儿子希律是一个犹太混血,并和他父亲一样依靠罗马最终成为耶路撒冷实际掌权人。到目前为止我不知道以东人即以土买人是个啥。
0915
武:20160915 弦歌
北京折叠的作者的另一部科幻小说。讲的是地球被外星人侵占,外星人将艺术和科学有关的人才保护起来,将其他人消灭。主角在一个乐队演奏提亲,他的老师想通过共振灭掉外星人在月球的基地。最后月球没被震碎,但震碎了月球上的实验室,通过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产生一个黑洞消灭了外星人。我觉得国产科幻有一个特点,就是在叙事方式上有一种高高在上的故弄玄虚感,叙述者不论是不是主角,总是对故事的发展冷眼旁观。这让这个故事的发展情形就像我们那些小鲜肉的弱智演技一样,干巴巴的。剧情并不饱满,群像也很弱,人物塑造像纸片一样单薄。这部小说又让我想起我看三体的时候的感觉。我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多人对三体如此推崇,一个故事的寓意和设定确实很重要,到表达和感情就可以被忽视么?我不知道我对于小说的血肉感的追求是源于女性本身感性的一面,还是个人爱好,总之,国产科幻我大概不会再看了。
杨:20160915 信任论
纸质书
好久没有看到逻辑如此清楚的书,真让人惊叹。条件结论以及特殊情况都写得很清晰,完全不像订阅号的绝大多数文章以及鸡汤书那样糊弄人,全是些乍一看写挺好实际上完全经不起推敲的东西。最近频繁的看到肖奈,我没看过书也没看过电影只看过几段经典的视频,一开始觉得好牛逼,后来又在想这样一个人真实存在的可能性有多大,没有感情上头的不理智是不是极度喜欢下可能出现的生理现象。回到书上的内容。作者认为利己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并分析了利他的三种存在情况。其中一种是亲族选择,意思大概是亲族内的成员牺牲自己成全其他成员,从而实现促进自身基因繁衍的目的,因为都是一家子,书中是以蚁群为例。从雌雄比例和基因遗传可以看出蚂蚁的选择是促进繁衍的最佳策略,尽管看起来是利他的。作者认为基于亲族选择的、且属于最佳策略的利他性是与文明为敌的。这个利他性有一个发生区间,发生区间很窄,一不小心就碰到边界,利他就会成为攻击。就好像努力学习知识、学习礼仪、学着微笑,但是只对自己族内的人,超出这个范围就会表现出极强的攻击性。看到这我想到安倍,G20结束后,安倍留了一张感谢的字条,这件事备受好评,一票国人都感动的一塌糊涂甚至开始指责自己人。我首先想到绅士,寻欢作乐中举止得体的绅士是不是都很真诚,还是基于这个阶层的缘故所以必须要维护某种秩序。如果说寻欢作乐讽刺了绅士,伪装成独白的爱情则让人看到了作为一个绅士的迫不得已,融入血液的东西就是真心的吗?有些东西必须要维护,却也早已让人痛苦不堪。安倍基于日本的教育,行为上表现的确实很好,甚至他的留言很有可能也是真诚的,但是他在证据面前可以否认历史,拒绝承认受尽凌辱的慰安妇的存在,只能说明他整个人有问题。一件好事说明不了什么,我们总是会在成长过程中不断接受某件事或好或坏的信息,如果别人做一件好事就被迷的不分好坏,那是成长的悲哀。可以尊重服务人员,却无法尊重范围更广泛的受害群体,尊重能力综合值为负。
周:20160915 耶路撒冷3000年
希律家族10 纸书 希律在安东尼的支持下成为了耶路撒冷的统治者,并在屋大卫和安东尼决裂后投入罗马皇帝奥古斯都屋大维的势力,在他的帮助下希律王统治着涵盖耶路撒冷、叙利亚、黎巴嫩等地方地中海周边大部分地区,为了彰显他的丰功伟绩希律王在耶路撒冷修建了大型圣所及建筑群,希律王和马卡比妻子相爱相杀,复杂的宫廷斗争和暗算猜疑,使得希律失去最爱的妻子,并且杀掉了他三个妄想篡位的儿子,在老年患病痛苦死去。死后。他的土地归为罗马一个行省,几个儿子也被罗马皇帝分了几块土地做了小王。
0916
武:20160916 小说课
纸质书
本来是在看小说机杼的人物篇,但是其中有太多不知道的小说和它们的情节,每到一个细节作者采用的学术论文式的严格的论述让人不甚了解,所以看起来比较费劲。现在想想推荐这本书的人是一个以看书推书为工作的人,每天花大量的时间去看过许许多多的书,这样才能在作者为证明他的某一概念而提出的例子时,迅速反应过来明白作者的目的所在。这本书还是等到积累再多一些的时候再重读一遍吧。
小说课是一个台湾的作家许容哲的书,他开过很多课来教别人如何写小说。开头第一篇就是关于人物的,其中提到的关键点就是性格。他认为一个人物的形象最重要的就是性格。在其后的其他章节中也多次提到性格这一点,认为故事的进行在人物性格塑造完成后就脱离了作者的掌控,仅由人物自己来走了。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了,那些空洞的,每个字都让人莫名和焦虑的源头,就是人物性格的单薄。所以情节的进展让人抓不到头绪,纷纷扰扰突如其来的各种设定和说明让人急躁。
周:20160916 耶路撒冷3000年
11章 本章讲述了耶稣传道和遇难的故事,引用了基督教福音书里的故事,没看懂,耶稣去了耶路撒冷,被罗马都督审判钉死在十字架上。
0917
武:20160917 小说课
纸质书
今天看的是关于时间的问题。作者举了一个例子,海因莱恩的你们这些回魂尸。这是一个想噬尾蛇一样的关于时空的故事,在这种不断的时空转换和穿越突然让我想起大话西游,突然让我明白了周星驰在这部电影中疯狂的想象力和才华。大话西游的时空看似是错乱的,人物的关系也看起来是矛盾的,但其实每一次的穿越和故事的发展都是一种因果的关系。有因才有果,在看似不合理的进展中有着关于这个故事最合理的解释。周星驰的这部片子我看了这么多年这么多遍才终于感觉到了他的独特的才华,终于对周星驰路转粉,我想他以这部片子崛起真的是实至名归。我发现小说和电影其实是相通的,都是在讲一个故事,都是用着同样的技巧,那些关于人物,细节,时空,和悬念的设置,对小说重要的一切因素,对电影同样重要。作者在这一课中说大众电影应尽的责任是把故事说好,而不是把时间当作敌人,满脑子想的都是如何对抗时间。要我说还有就是不要满脑子想着炫技,想着暗喻想着设置巨大无比的世界。没错,我说的就是大鱼海棠,不管之后怎么洗白它,怎么说它寓意着什么,世界观怎么怎么宏大,都是白瞎。你想设置的世界观确实宏大,能写好的话确实让人惊艳,但现实就是能力有限这么大的世界观并不能驾驭。一个残缺的世界观,加上单薄的人物关系,还有那些吐也吐不完的各种槽点,也无怪回惨淡收场了。
杨:20160917 信任论
纸质书
一直不是很喜欢“道德”这两个字,总有种来历不明的感觉,价值观与之相较,至少是从自己内心出发的;规则与之相较,虽说也是限定、约束,但是整个词的感觉范围更小了一些,也更低调了一些。道德?从哪来的?它存在的意义是什么?我有一种猜想,这个世界最本能的、最稳定的状态其实是利己,利己的玩坏了利他的,最后利己的得到最大程度的繁衍,并以指数级别的增长吞噬了利他,我猜动物包括人类总有这样一个趋势。然而人类毕竟不同于一般的动物,他有文化,而且基于人类的复杂性,很难说某一类人比另一类人更具有优势,这不是简单的垂直型比较,所以共存是必须要考虑的问题,这就需要在某种程度上维持利他性,这里的利他性不同于亲族利他的本能,以及互惠利他的利己动机,它表现为道德,目的是为限制人类自然气质中固有的破坏倾向。就像一栋高楼,犹如没有人为的力量的介入,它终将会变为尘土,但是如果有人为的力量一直维护,它就能延长寿命。需要人类来维护的、需要非自然力量介入的,不如纯粹的自然力量的介入来的稳定,而道德对于人类社会,就像是非自然的维护力量,它就像是外层电子没有达到2或者8一样,总有点不稳定,或者可以像8一样实现更高级别的稳态,也可以直接丢掉更多电子达到原始状态的稳态,靠本能活着。 我不知道,这些纯属想象。就把关于道德与稳定的问题留着吧。
周:20160917 耶路撒冷3000年
12希律家族的终曲 希律亚基帕市是一个投机聪明的贵族成员,他在罗马长大,和皇帝继承人卡里古拉关系很好,在卡里古拉继承皇位后将三个地区赐予他,并授他为国王,在卡里古拉死后他扶持了下一任皇帝克劳狄继位,作为感谢新皇帝讲原希律王整个区域赐予他,亚基帕的儿子用他一样和罗马皇帝关系很铁,亚基帕二世通过和尼禄的关系巩固了他的统治,在这个时期,耶路撒冷出现了一位叫保罗的人,他是基督教信徒,四处传福音,但他的福音与犹太基督教很多不同,不再要求非犹太人行使犹太教的礼节等,导致耶路撒冷基督教派的不认同,后来由于尼禄的昏庸统治,罗马帝国下的各民族冲突愈演愈烈,耶路撒冷遭受着压迫和屠杀,犹太人要举起反抗罗马统治了。
0918
武:20160918 小说课
纸质书
今天看的是关于设定的部分。我看的最让我了悟的是作者讲卡夫卡的变形记那一部分。作者提出了一个问题,看完这本书你的感想是什么。所有人都会说是关于人性等等,但是为什么没人提人怎么会变甲虫。原来这本书的开头就说了,有一天早上起来,主角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大甲虫。那么这个设定一出来,就被读者接受了,接着卡夫卡再讲关于人性的东西就迅速将读者的注意力转走了。所以作者提出一个观点,设定的规则要一早就提出,否则所有的注意力都会集中在不合理的设定上,而忽视了真正想讲的东西。所以说小说是一个脑中的独立世界,不论多不合理,你都可以任意设定规则,只要能自圆其说,只要有更重要的东西能抓住读者的注意力。这一点又不得不让我想起大鱼海棠不断冒出的新的设定,一个个的新规则的出现转移了观众的注意力,而它在一开场漫长的旁白中的设定却被抛到一边。这就无怪乎影片的破碎感了。
周:20160918耶路撒冷3000年
犹太战争13 在犹地亚信任总督弗洛鲁斯疯狂镇压耶路撒冷民族反抗时,耶路撒冷一片混乱朝圣者,宗教狂热份子,投机者凝结多种反抗罗马皇朝统治的力量,与圣殿的温和派贵族包括国王亚基帕在内进行激战并成功占领圣诞,于是在耶路撒冷形成了犹太人军阀的斗争,当时的历史学家约瑟夫斯在坚守加利利失败被俘,被成功预言当时罗马皇帝派来镇压的将军韦斯巴芗和他的儿子为罗马新皇帝而保留下来,此时耶路撒冷被犹太军阀统治者,大祭司被他们杀掉,一波又一波残酷冷血的人统治着可怜的耶路撒冷。
杨:20160918 信任论
纸质书
看的如此之慢,慢到下一页就会提到的内容,我却已经纳入了自己的猜想。作者以他的方式阐述了猜想的内容。但他不觉得扔掉电子达到稳态存在多少发生的可能,因为他发现经过教化的大多数人都没有返回野蛮。今天看的部分,作者主要是在拉近文化,更具体一点的道德与本性之间的距离,让道德的出现不是那么突兀。作者认为久经考验的文化与道德虽然压抑了人的本性,但同时也保护了人的长远利益,所以文化与道德不是完全与人的内在相悖,它们并不是纯粹的限制。文中有句话“基因并没有给文化以自由”,意思是经得住考验的文化,并不是无拘无束的,它一定是与人的内在相一致的,至于这种一致程度需要有多高,这个内在是不是指的就是长远利益,还是也有其他内容,我就不知道了。
0919
武:20160919小说课
纸质书
小说课第一本已经看完了,最后作者在讲的我觉得笼统的说就是即时冲突的爆发潮和草灰蛇线的凌迟感。“当故事决定不再折磨他的读者时,就完完全全失去了魔力。失去魔力的故事,将退化成一则极小而明确的结案报告,纯粹就是天理昭昭、报应不爽摆了,它将永远无缘变成一部无边无际的文学作品。”这就是为什么有时候我们看一本书时会觉得无趣,因为故事的所有进展全在你的意料之内,在看的时候就像在看一本已知结论的报告书。这也是为什么网络小说特别吸引人,能让人不睡觉也要看到结局,哪怕提前看了结局也要把过程补完。就是这种爆发潮和凌迟感。通常,网络小说会有一个第三人称视角,我们获得的信息比主角多,所以主角在有限信息量下的决定和举动才会抓住读者的注意力。而更重要的是,网络小说的冲突比严肃文学的冲突更极端也更多。严肃文学中为可能表现出某一作者特定表达的东西,冲突会漫长而缜密。但网络小说则不然,它更需要的是短期内的爆发式冲突,和不断出现的冲突。所以每一个冲突未必严谨但一定会让读者读完了觉得爽快。
周:20160919 罗马人的故事1
微信读书
看了三个序 作者著书的意图是搞清楚罗马为何建立几千年霸业不朽,希腊人波利比乌斯带有同样的疑问,他记载了罗马当时真实可信的历史。
杨:20160919 信任论
纸质书
作者说“道德性利他不是无源之水”,他的解释就像是为我的疑惑推开了一道门,作者写这本书应该并不是为了写道德,但是这些内容对我来说已经足够了。 他又提到人的生长过程比较不一样,发育期最长,有十七八年,出生的时候相当不完善,不如其他动物出生时发育程度高,发育如此不完善的婴儿被暴露在危险的环境中,就意味着要更加警觉、更加利己、更加排斥陌生人(这是我的话)。作者认为正是因为发育过程特别长,婴儿、少年与成年差异较大,才有可能形成师生关系,才有可能学习,才有可能出现文化,道德在文化的氛围下才有可能被广泛认知然后成为约束自身行为的标准。
0920
周:20160920 罗马人的故事
微信读书
罗马建国初期伊特鲁利亚人的故事,他们喜欢在海拔300米之上的山丘建国,拥有很好的技术和通商能力,与殖民意大利南部的希腊人和中部不起眼的罗马共同占领意大利。
武:20160920 国境以南太阳以西
纸质书
村上春树的书,据说这是挪威的森林的续篇。这两本我都看过了,一只不太能懂村上春树,因为他总是在写中年男人出轨的故事。这本也是,男主人公在事业有成家庭美满时觉得空虚,这是他偶遇初恋女友,整个人都开始沉浸在过去了。同时男主又不了解这些年来初恋的生活,初恋也对自己的经历三缄其口,这就越发的让男主对迷雾重重下的初恋好奇。这种好奇和怀念,也就让男主对初恋的执迷愈发深重起来。我看到一些评论说村上春树的这几本书突出的就是一种寂寞一种对于灵魂伴侣的追求,是一种对极端的美的追求。但我始终好奇,为啥大家对所谓寂寞所谓灵魂伴侣推崇到这个地步。在这些阳春白雪的感情下,最基本的对于婚姻的责任和忠诚在哪里?这些感情说白了不就是出轨么,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感情的美好难道不在于双方对彼此的承担,这些不能承担的感情里出了懦弱和欺骗还有什么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