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教材中要有自己独立的感受和正确的理解。
独立的感受和正确的理解来自哪里呢?来自于大量阅读后的思考、归类、汇总。比如唐芳老师解读《秋天的怀念》时读了史铁生大量书籍,尤其是《我与地坛》《合欢树》等等。当教师对作家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之后,再去读他的文章,就会站在一定的高度来看待这一篇,解读自然就有了深度。
就像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带领学生读懂苏轼的诗文,就不能仅仅停留在字面之上,而应该把目光放得更远。比如我们读他的《水调歌头》,字面上看就是一个人晚上尽情地喝酒之后有感而发,当我们知道他人生历程中的生死磨折,与弟弟苏辙之间的手足情深,知道苏辙为了兄长甘于牺牲个人仕途和生命,就能更好地理解苏轼在这首词中的情感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现出的博大胸怀,就不仅仅是一句普通的祝愿。能在人生最低谷的时候,跳出个人的局限去祝福天下人,不得不说这种境界是极高的。
我们平常备课中也要有海量阅读。我在教学《饮酒》《行路难》《游山西村》一组诗文时,就大量阅读了陶渊明、李白、陆游的人生经历和他们的其他诗文。当我更深刻地理解了这一位位作者,才能理解这一杯酒里面有着怎样复杂的味道。这杯酒里,装的不仅仅是陶渊明的退隐田园,李白的怀才不遇,陆游的山村游历,它的浓度和味道是不一样的。在写教后感的时候,我深切感受到,对作者有了全方位的了解,写出来的文章才更有发言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