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听蒋勋老师的《孤独六讲》, 第一个打动内心的词是“疏离感”。 他说,我们内心总有一块地方是无法讲述给别人的,我们要学会的是自己跟自己相处。记得木心那首《从前慢》,从前的车马书信都很慢,远远不及如今的交通、网络和平台。但纵然时空无界,地球如村,人与人在喧嚣与纷繁世界那种貌似亲密,实则越来越疏离的现实,成为现代人内心的惶恐与迷惘!
“孤独的核心价值是——跟自己在一起,听自己内在的声音,做自己的朋友,更爱自己一点。你要足够完整,才能健康的去爱,去照顾和负担其他的人。”
孤独是基于个体而言的,这个词大家都不陌生,蒋勋老师把孤独分为情欲、伦理、革命、暴力、语言、思维等六种类型。比如伦理孤独,他其实在说红楼中表达过类似的理解: 儒家对个人思想的禁锢至深太久,个人如活在框架中,没有任何发展的空间,如果你摆脱儒家的框架,有可能陷入一种伦理孤独。
其中,革命孤独给我的感触最深也最感动,从寓言故事里把火种带来人间的普罗米修斯,到助天下人爱其爱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的林觉民、不让须眉的鉴湖女侠秋瑾、弃医从文的现代思想先驱鲁迅……革命孤独,是一种战斗精神的体现,正如龙应台的《野火集》中体现的革命孤独精神,感化和教育开始于个人英雄主义。这种孤独实在是太伟大了!
暴力孤独,让我想起去年夏天风靡全国的那部动漫《哪吒之魔童降世》,黑眼圈桀骜不驯的哪吒,岂非是暴力孤独的典型?
思维孤独,贴近于蒋勋老师的哲学观,是学会思考、独立思维的能力。不是一味的接受灌输知识,要有自己的主见。没有思维的大脑是空洞的,无用的,鼓励大家学会思考人生,思考问题,用逻辑思维方式多提问,这样才会有一个辩证的过程和合理的答案。
“孤独是一种沉淀,而孤独沉淀后是思维的清明。”
原来孤独从来都是宝贵的东西,它让人细腻,让人慈悲,让人清明,让人看清楚自己。 这些孤独淬炼了生命中非常深的本能,一个生命如果没有真正彻底地面对过自我,这个生命基本上很难生成。孤独的时刻是自己修行的时刻,所有的个体他是通过绝对的孤独与自己的对话来完成了自我,如果世界上有所谓的信仰者,有所谓的修行者,最后他就是能够自我完成的人。
孤独不可怕,因为那是完成自我意识的过程,网络大众的娱乐至死才是恐怖的。唯有孤独的思考才会带你走上通往真实和真理的道路。
“性善论和性恶论单独存在都没有意义,要让两者互动,引导思辨和思维,才能对人性有更深层和更高层次的探讨。”
《百年孤独》里讲到,生命从来不曾离开过孤独而独立存在,无论是我们出生,我们成长,我们相爱还是我们成功失败,直到最后的最后,孤独犹如影子存在于生命一隅。
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孤独!孤独是生命圆满的开始。只有具备和自己独处的经验,才会懂得和别人相处。
学习孤独,享受孤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