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作履历中我们经常会写我们做的事情,而很多指导写简历的老师就会分享我们应该写在工作中做成了哪些事情。究其原因,做成和做是两种状态,体现的能力是完全不同。
最近读了池老师的更文,我对做成一件事有了一些新的认知。
在工作中做成一件事的衡量标准:
做的事情能够为公司带来别人认可的价
能够为公司带来营收和利润
能够为用户带来价值创造
当我们看到池老师文中写的3个标准,其核心就是我们做的事情要能带来看得见的价值,能够帮助公司及公司客户带来直观的收益。这个时候我会想着工作中的几种岗位类型:职能型、技术型、业务型、管理型。大家都说工作无贵贱,但对于工作能创造的价值是有着天壤之别。
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我其实会对工作岗位类型带有偏见。我会惯性思维:职能型工作相对稳定,但可发展塑造空间小。业务型工作准入门槛低,但会给人无限可能的遐想。技术型工作准入门槛高,但属于前期增长快后面增长慢。管理型工作准入门槛可高可低,但属于不确定性类型。在插座学院何老师的课堂中,有学习到几种类型职业赛道:猎豹专家型&狮子管理型。在30岁+,就会面临着职业赛道的选择和转型准备,选择专家型还是管理型,更多的源于自己的优劣势去分析抉择。不管哪一种选择,我们需要认真思考我们接下来该为自己的选择做哪些准备?而这些准备最重要的点在于:
过去的你在工作中已做成的事情
未来的你在工作中要做成的事情
关于已做成的事情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你参与做成,但要充分参与。另一种是你去主导一件事并做成了。而对我们履历有加分的显然是主导做成一件事是更凸显价值和能力的,这也就是打造自己的职业赛道中的代表作品。最初听到代表作品,我是从设计岗位知悉,大家跳槽换工作就是需要一些拿得出手又彰显能力的作品,而像其他岗位这种作品的边界比较模糊不太好判断,就往往容易被忽略,这种被忽略会让大部分人心安理得地躺在舒适圈,而不去为自己的代表作品奋斗,而等到30+看作品拼实力的时候陷入职场危机。
关于未来的你在工作中要做成的事情,是自己努力奋斗的目标,能想清楚这件事情的人对于职业规划是会有清晰的规划,是会为自己的职业赛道做好准备和铺垫,等时机成熟,就能发生质的飞跃。
做一件事和做成一件事是很大的差异,做成一件事可以让我不断累积自信,而如果只是做一件事,就只有开始和过程,并没有结束,就会一直占用我们的内存;做成一件事,就是完整的开始-过程-结束的闭环,就不存在卡住的记忆,就可以完整的复盘,就会有一个个完善的点。
很多时候我们的焦虑源于我们想做太多的事情,却没有做成一件事。我们就会变得质疑自己,缺乏成就感和自信感,会陷入不自信的负循环中。那我们要缓解焦虑感的话,就要学会拆解,将大目标拆解成一件件可以做成的小事。
当我们意识到做成一件事的重要性,就开始注重打造自己拿得出手的代表作品吧!先把身边的一件件小事做成,累积自信和成就感,刻意练习自己做成事情的能力,循序渐进去挑战更难的事情并做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