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有幸在北京认识田力老师,并获赠两本书,我如获至宝,在回来的高铁上就开始拜读,今天,先将全书四个篇章中田老师的文章初读一遍,感概万千。
第一个感慨是,同在一段时空里,原来我们“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信息差,还是太多了。这些行业内的发展事实就摆在那里,而我却不知道,这是自己和团队的视野不够,学习、成长的方法论不科学的问题。回想自己,从2019年在不惑之年毅然踏入培训行业,从零开始,所服务的机构有全球Top20级的产品,也有足够的品牌影响力,而这4年多里我所困惑的、苦苦探寻的解决路径,在田老师这里,早已在2003年就在实践了,而且历经了市场的验证,良好的客户口碑和持续合作、厚德人力公司稳健良好的蓬勃发展,就是最好的说明。
另一个感慨就是,太感恩这次遇见!之前4年多的探索、尝试和积累,无法进一步在之前的平台实现,已经奔五的年龄,更不想放弃这个因热爱而转行的梦想,下定决心裸辞的时候,在11月和两位知心朋友的聊天中我说,”虽然还不知道前面的路该怎么走,但不做什么是确定的。”于是利用这段gap时间静下心来梳理、学习和思考。遇见这本书,如同拨云见日,让我对后续的方向也更加清晰一些,朝着这个想法,先逐步聚焦、并开始行动,通过实践再不断去往前推动。
全书共分四篇,主要是集合了田老师在2014年以前陆续发票在”清华厚德“内部刊物上的文章汇编,每篇后面的”同道中人“,是汇集了公司专委会的其他重要成员的文章,我先通读了一遍田老师的文章,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思考,概括记录下来,便于温故和后续更有针对性地学习。
第一篇:培训的价值。共有田老师9篇文章。在读这本书以前,我没有把国有企业的开发作为重点,主要是通过前期一些拜访感受和总结为,“国有企业不重视培训效果”,现在想来,应该是还未能与客户建立足够的信任,也未能让对方感受到我们对这个行业的深度了解和专业。
而田老师在二十年前,已经将培训定位为”企业绩效提升和企业文化转变的战略工具”,这种前瞻引领性,和看待培训的高度,洞察深刻、观点犀利,才深具影响力!
其中有一篇文章,专门确定”针对性和有效性,是我们的发力点和价值所在“,我理解这也是对公司产品和服务的战略性定位。田老师那时候翻译的《绩效咨询》,把书中的以下理念带给客户,不仅当时、现在也仍然是会让很多客户耳目一新的:
”现在的培训工作已经从单纯采购产品与服务、单纯上课走向了培训咨询教育辅导一体化、与专业供应商长期深度合作、改造已有课程并合作开发针对性新课程的新阶段。“
第二篇:培训的实践。这里的10篇文章,我理解是概括了厚德人力在2014年以前、开展电力系统培训十几年时间里,根据客户需求,不断开发验证理论模型、不断创新产品和服务、逐步形成更系统和专业有效的培训咨询解决方案的过程。
田老师的很多文章,都是受某次客户拜访、某个客户需求、读某一本书、或者思考某个主题之后写成的。这里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最前面的两点。
其一,是对个人绩效、团队绩效和组织绩效的关系和特点的梳理总结,以此形成的”以战略为导向的绩效金字塔模型“。这也是对第一篇”培训的价值“的延续,我认为是解答了这样一个问题,”如何通过培训为客户带来组织绩效的提升?“
读到此处,也留下一个问题待后面继续学习请教。对于培训价值中”企业文化转变“或者现在很多企业需要的企业文化建设方面,相关的模型或案例是否在2014年以后的书中涉及?
其二,是受ACT模型的触动。如何能赢得客户的认同与合作?分析我自己在这三个方面的情况:
A(Access,接触,可以做到),能找对人,说上话;
C(Credibility信誉,对我所代表的机构的经验、背景能力有足够的信心),这一步,回想在前面将近三年半的经历中,应该是很不足的;最近这一年才有好的改善,验证方法就是,没有资深同事陪同的,我能独立带领成员进行董事长或总经理决策层的拜访,也能有效获得下一步方案交流的机会。
T(Trust信任,客户对个人正直、诚实和可靠充满信任),这一点自评也做到较好,可以从即使未合作的客户给我的反馈中得到验证。
对照来说,我需要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加快步伐、更科学系统地建立起我自己对于核心能力、产出价值、服务群体定位等一系列的认知体系。
田老师在这个篇章最后的这句话:
学习无止境,进步有路径。Never too late!Just do it !
读到这里心里一股暖流,也深深鼓舞和激励了我。
第三篇:管理的探索。这里有16篇文章,主要记录了田老师深度研读、学习和转化管理方面前沿理论和著作的思考与应用。内容从战略性客户服务,到流程管理,管理回报率,变革管理等多角度都有广泛的涉猎。这里也深刻感受到,田老师带领的厚德团队,在理论的高度方面,是一直站在世界前沿的,并且基于田老师个人的学识和研究,能很好地结合客户需求场景,形成厚德独特的、实用的理论体系。
这些理论研究不仅仅是丰富、扎实理论体系,用于服务客户,更多看到田老师的思考,在于及时和厚德内部的管理中推广、实践应用,田老师这份深度学习、探索研究的学术精神,心生敬佩!
第四篇:从业者修炼。这里的20篇文章,我理解,这是田老师自己职业生涯、服务客户、企业管理等个人宝贵经验的萃取和分享,我也深刻感受到,这不仅仅是“从业者修炼”,也广泛适合所有的职场人士,其中每一篇如果做成专题课程,也是对年轻人、职场人都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的。
其中一篇《从客户经理到产品经理,从产品经理到体系经理》,与我现在的思考很有共鸣。借用文章中田老师的语境,“体系经理”就是我想要去做的事情,在过去拜访和服务企业的过程中,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甚至发展到2000人、四五十亿规模的企业,还没有专业的HR人员,组织能力和人才梯队已经成为限制企业发展的重要卡点了,在济南这座城市,花高薪聘请一位专业的OD(组织发展)和TD(人才发展)又是很多企业难以支撑的,或者由于企业的管理成熟度还达不到,专业的人在组织内也难以推动变革,让老板相信效果,并且市场上专业的人才供给也不足,前期他们如果能借助外部力量,在借助OD、TD外力辅导的过程中,培养出企业内部相对专业的LD(学习与发展)岗位,逐步建立起自己内部的人才发展和组织发展体系和能力。当然,美好的想法能否实现,也要通过市场和项目的检验才能落地,更重要的是,中小企业自身发展的现状,对于服务机构的生存和盈利、发展也是挑战,不踏入,就还有很多未知的暗流。往前走,才清晰。
对照反思我自己,个人认为做的最好的,可能算是在积极情绪方面吧,就譬如,拿自己与田老师,或者身边许多同龄甚至更年轻的创业校友、朋友相比,我到目前为止,四十多岁人生的成就可谓惭愧了,好在,我却不会这么想,每个人当前的成绩、贡献、生活状态,都是由前面的每一天、每一年积累起来的。过去,无论在物流工作中遇见质量失误、客户投诉,还是在跨行培训后从零开始也遭遇了不少的挫折,我都会积极正向去思考,事情总有好的一面,换个角度,这些挫折也就成了有利于自己成长的台阶。
还挺值得骄傲的是,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也把这份积极正向思考的思维方式很好地影响了孩子,比如爸爸从一年级开始就常常驻外,从菏泽到成都,再到北京,陪伴的时间少,我却抓住很多细小的时刻和孩子交流,让他感受到的是,有机会跟着爸爸去感受各地的风景、美食和风土人情。从点滴这样的小事中培养,也能看到12岁的他是比同龄孩子有更强的抗挫折能力,对周围的人和事更包容,也更能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做的不足的地方也很多,其中感触最深的是一万小时定律,粗略算一下,我转行4年零2个多月,1540天左右,按照80%时间、每天8小时计算,我在这个行业也学习了一万小时,却没有足够专业。
可能,这也是之前积累未到一定程度、思维不足够开放、行动力也不够强,很多因素造就的。田老师和厚德人力这家机构,这本书,还有很多类似的机构和经验方法,以前也一直在,只是我不知道而已。
带着问题思考和学习,及时总结,有所行动才能更接近结果。
以上,初读有感,感恩遇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