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绝大多数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有条件的

绝大多数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有条件的

作者: 妮可儿_ | 来源:发表于2023-02-23 11:32 被阅读0次

    今天分享《无条件养育》书中的一个观点:如何理解父母对孩子的爱?

    这本书是由美国知名育儿作家艾尔菲、科恩所写。书中的内容会让你重新思考你的亲孩关系的基础设想是什么?我们太专注于表面的行为本身,我们只看到孩子是否符合我们的期待,符合就奖励,不符合就处罚修正,这都是有条件的爱。

    但作者主张的是必须放弃这种以爱之名行控制之实的情感勒索教养法。

    1.结果

    50年前,心理学家先驱卡尔·罗杰斯回答了这样一个问题:“当家长的爱取决于孩子的行为时会产生哪些结果?”

    他随后的解释是,作为这种“爱”的接受方,孩子会唾弃自己不受重视的那部分,最终他们会认定自己只有以某种特定方式表现时才是有价值的。

    虽然父母总是在管教中尝试各种办法,把孩子修成自己喜欢的模样,但从现实上来说,这将导致神经机能病,或者更糟。

    爱尔兰儿童健康署曾发表一篇世界范围内流传较广、影响较大的文章,其中列举了儿童养育的十大“情感虐待”模式,其中排在第二位的就是“有条件养育,即对孩子关心的程度以其行为或表现为条件”,排在第一位的是“对孩子的不断指责、挖苦、敌意或责怪”。

    因此,所谓的为孩子好,不过是家长想让自己更舒心一点而已,让自己更便利一点而已。

    而他们实现自己目标的途径或者手段就是:指责、挖苦或者责备。

    这些方便都不属于有爱的教养方式。

    2.嘴硬

    当然了,这些家长肯定是不会承认的。

    如果你随机问一个孩子家长,他一定会坚称自己会无条件的爱孩子,尽管他们使用的养育技巧在育儿专家看来,是存在问题的。

    有些家长甚至还会说,他们之所以会惩罚孩子,正是因为他们爱孩子。但其实,相比我们对孩子有何感受,孩子如何经历这些感受以及如何看待我们对待他们的方式才更重要。

    作者提醒我们:教室的要素并不在于老师教授了什么,而在于学生学到了什么;家庭也是如此,重要的是孩子接收到了什么信息,而不是我们认为我们在传递什么信息。

    近几年针对有条件养育的调查研究呈上升趋势,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2004年发表的一项调查结果。在这次研究中,调查对象是100余名大学生,每名学生需要回答他们的家长是否会倾向于凭借以下4种情况中的任意一种来给予自己爱:

    1.儿时是否在学校得到奖励;

    2.是否刻苦学习某项运动;

    3.是否关心他人;

    4.是否压制负面情绪,如恐惧。

    调查结果也很明确,绝大多数学生都认为自己在得到爱的回应之前,都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

    3.反馈

    这都形成了某种反馈模式。

    使用有条件的爱,似乎至少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制造家长渴望看到的结果。表现到位才能得到家长认可的儿童,会更有可能习惯于这种特定方式。

    但代价是,认为家长爱自己是有条件的学生更容易感到受排斥,导致他们更容易反感和讨厌他们的家长。

    多年来,研究人员发现,孩子得到的支持越是有条件,那么他的自我价值感就越低。

    如果孩子得到的爱是被附加条件的。那么他们在接受自己时也会附带条件。

    什么意思?

    如果你定义“棒宝宝”的时候,是因为他做对了某件符合你心意的事,那么他在接纳自己的时候,也要找一个标准。否则他就会自卑、懦弱、软弱、无力以及惶恐。

    如果你有的时候,会突然从心里生出某种悲凉的感觉,那么就是你从小被父母“定义”过多的原因。

    只有那些感觉自己被家长、甚至老师无条件认可的孩子,才会倾向于对自己感觉更好。

    总结一下,绝大多数的父母对孩子的爱都是有条件的,这一点不用抵赖和反驳。而这篇文章的价值在于,让你意识到自己总是给“爱”明码标价,你要学会扔掉那些价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绝大多数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有条件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rgzk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