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爱你---但有条件!”
从《终身成长》里面看到德韦克教授写到的这句话时,我停下继续往下翻动的动作,开始从这个方向思考父母在对孩子教育时的种种表现。
当孩子拿着一份成绩不及格的试卷到你跟前时,回忆一下,你是怎么做的?双手叉腰极度愤怒的批评着孩子?还是温言细语轻轻安抚着孩子同时也在克制着自己?
如果你的表现是前者,那么我想告诉你,你传递给孩子的信息是“我在评价你,如果你能按我们的条件成功,我们才爱你!”
德韦克教授团队对从6岁到大学年龄的子女做了研究。通过对比,他们发现那些具有固定型思维模式的孩子认为,他们必须实现父母的期待,父母才会爱和尊重自己。
什么是固定型思维模式呢?还是刚才的例子,看到孩子成绩单的一刻,你的表现是第一种,那么毫无疑问,你就是固定型思维模式者,所以你的孩子肯定也是固定型思维模式者;若是第二种,则有可能是成长型思维模式者。
其实现在有大量的事实表明:与子女关系极为密切的父母,依然可以促进孩子的自我成长,而不是去评判孩子并给他们压力。就拿《妈妈是超人》里的嗯哼和霍思燕母子来说,他们的教育理念就很成长型化。把孩子当做自己的朋友,什么事都可以用商量的口吻说出来,而不是命令式的。
之前有遇到过一名小提琴教师分享的一个故事:她经常能遇到喜欢给孩子施压的父母,比起孩子长期的学习能力,这些父母更关心孩子的才华,总体的形象和名声。
一对父母带着他们8岁的儿子在她面前演奏。尽管这个老师已经劝告过这对父母不要这样做,但他们还是让自己的儿子背下了贝多芬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这个小孩的每个音都拉的很准,但他拉琴的时候就像个吓坏了的机器人。
这对父母毁了孩子表演,就为了满足他们才能的标准,即:“我8岁的儿子可以拉贝多芬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你的孩子能干什么?”
不要妄想着从孩子身上得到些什么安慰。你的人生是你自己的,不要把自己没有做成功的事情设想在下一代身上。
记得我在大学的时候,曾经有一度心灰意冷的状态,当时想的是:我现在已经这样了,没有什么期待了,所以我一定要让我未来的孩子怎么怎么样,就是想要把我自己未曾实现的理想付托在孩子身上。
等自己明白过来,才知道那样的想法是多么的可笑。
孩子不是你的复制品。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有自己的个人意愿和人格。作为父母,我们根本没有什么权利要求孩子按我们想象的模样和方式生活。
但不可否认的是,几乎所有的父母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更好更出色一些。这样的初衷是源于爱,但事实却是,父母为孩子设立理想,设立各种的可能,然而父母定义的理想状态却禁锢了他们的思维,让他们停滞不前,容易放弃并且筋疲力尽。他们被这个所谓的完美的理想折磨的意志消沉。
当父母为孩子设立了一个固定型思维模式的理想目标时,他们其实是要求孩子符合一个聪明、有天赋的孩子的模型,否则就会被认为没有价值。他们没有给孩子留下犯错的空间,也没有留给孩子展现自我个性的空间,孩子自己的兴趣,性格,欲望和价值都受到了压抑。
这些都是现在常见的现象。有的家长恨铁不成钢,对于孩子的要求特别高,考试的时候只看成绩,成绩看过之后还看名次,名次不好的情况对于孩子而言就意味着周末的课余时间再次缩短。
我曾亲耳听到孩子说他最讨厌的就是周末。每到周末,就意味着起早贪黑。起得比去学校还要早,赶着天黑回来吃完晚饭之后还得完成校内作业和课外班作业。
我多次听到很多父母说自己感到束手无策,告诉我他们的孩子拒绝接收他们的意见,而且表现的逆反。
还有这样一个真实的例子!有个叛逆嚣张的孩子,父母和老师都Hold不住的那种,他在上我同事的初中化学课。
有一次,在我同事给他讲到盐酸的知识点的时候,他就特别好奇,总是寻问这个盐酸该怎么使用,对人对物能造成的最大影响是什么?
而且还很认真地问老师:“这个盐酸具有腐蚀性,那我要是把它洒在地板上,会不会把地板腐蚀掉呢?”我同事还想着这小伙子,今天总算老实一回了。
就告诉了他盐酸的腐蚀性很强!为了让他了解到盐酸的腐蚀性强度,还专门给他讲了一个真实的事故,就是曾经有个人不小心掉进放盐酸的池子里,顷刻间,这个人就消失了,连骨头都腐蚀掉了。
然而这个孩子竟说了这样一句话:“这么厉害!我真想把我妹妹推进去,这样他们还不知道是谁做的。”当时我同事听到这个话之后,也是直接愣住了。之后就是和孩子沟通聊天,关于他个人想法的一些内容进行疏导沟通,也及时的和孩子的父母取得了联系。
当然这个可怕的事情没有发生。但回过头我们想一想,为什么这个孩子会有这样极端的想法?而且还是对自己最亲的妹妹?这个家庭里父母又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我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行为习惯都会给孩子带来一定的影响和模仿;那么在孩子不断长大的过程里,你曾说过的话,你曾经的行为,你的思想方式都会对孩子造成一定的、不同程度的影响。
如果你是为人父母的,如果你能意识到自己的思维方式是有问题的,那就请你开始尝试改变和训练自己的成长型思维模式吧。只有思维方式的改变,才有可能改变自己现阶段的生活和心态,对于孩子的教育和管理才能跟更有建设性意义。
至于成长型思维模式如何培养和训练?如果你有空的话,可以去读读德韦克教授的著作《终身成长》,如果你没空,那下期我们再来分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