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在和同学聊钢琴家时,她一句话把我吓傻了,
“你为什么会喜欢郎朗这种水平的钢琴家?”
像她这种对钢琴家略有了解的人,尚且会问这种问题,何况许多被黑粉污染的人呢。
我仔细想了想,听着她念叨的都是什么巴伦博伊姆,阿劳,基辛,我就知道了,
你不是觉得郎朗不入流,你是觉得中国钢琴家都不入流。
我可不乐意了,朗桑,
他可是象征着自由的男人!
咱说回来,人们觉得郎朗不行,无非是这样的一个流程:
难道只要是贴上了中国钢琴家的标签,就代表了不入流的水平?
回到上面那张图。
前面那一环没什么毛病,中国的钢琴教育理念确实落后西方很多,尤其是德国,几乎一二十年。在钢琴教育上,我们还处在追赶的地位上。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这玩意本来就是他们搞出来的,也不看看我们原来都玩的是什么。如果你把1600年,利玛窦先生把一台古钢琴当作贡品献给万历,当作中国钢琴历史的开端,这时差不多是巴洛克时期了。第一台古钢琴被造出来,最晚最晚在14世纪,两者可以说差了至少两百年,还没有考虑中国传统民族乐器在那时的强大统治力,贡品也仅仅是贡品而已。这种比较就跟拿中国和美国比差不多。
但后面那一环,完全没道理。中国的钢琴家又不是说不出去见世面。他们要么毕业于国外音乐学院,要么老师毕业于相关音乐学院,要么经常参加各种国际大赛,他们真的没有这方面的短板。朗桑就是毕业于美国柯蒂斯音乐学院,这音乐学院有多难进你不可能不知道。
另外作为Yundi Li曾经的铁粉,这个问题再好好说说。
在看一个肖邦作品演奏家的水平时,我唯一参考的曲目是肖邦的叙事曲,尤其是Ballade No.1 in g minor, 这首曲子将肖邦特有的悲愤体现得淋漓尽致。弹不好这首曲子,不能称为顶级的肖邦作品演奏家。我经常听的一些钢琴家,像齐默尔曼,他处理肖叙一高潮部分时,听起来有点生硬:这首曲子的高潮部分应当十分流畅,前面的循环是将痛苦嚼碎品尝,高潮就是要把痛苦整个咽下,好像在说,苦就苦,我已经习惯了。但李云迪,至少在这张专辑里,处理得深得我心。Chopin: Ballade No. 1 in G Minor, Op. 23 - 李云迪 - 单曲 - 网易云音乐
也许现在的李云迪只能在录音棚和专辑里继续做他的钢琴王子,但在18年前的赛场上,他的音乐纯净得让人落泪。我一直收藏着那张专辑,辉煌的历史时刻。当然,那个赛场上还有陈萨。15年空缺的金奖,被中国拿了,中国钢琴家的水平完全毋庸置疑。
回到朗桑,我第一次爱上他的演奏是听了他的那张拉二和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的专辑。他的技术没得说,拉二可以弹得那么漂亮,那种气势,压迫感,让你会感觉面对的是一座大山,但关键弹得还很随性!我前面说他象征着自由,这真的体现在他的演奏中。情深之处,随性而弹。这真的很要技术,尤其是和管弦乐团配合的时候,不像很多人诟病的什么,节奏不稳,瞎jb弹。不同的风格而已。他肖邦弹得少,看上去他生来就不是弹肖邦的。他的那张Chopin Etudes专辑同样随性。弹肖邦还是不要太自由了,会出问题的。
说实话,很多人觉得肢体语言和表情丰富是作,其实比赛里评委会很关注肢体语言和表情,那代表着你的投入和对作品的理解,你透过这些谱子,和作曲家离得有多近。当你看很多比赛时,你会发现,大家其实都差不多
朗桑 年轻时的李云迪 赵成珍 赵成珍朗桑的表情和动作,确实,嘿嘿嘿。咱们中国人可能是会看不惯,觉得搞笑,因为我们对钢琴演奏的固有观念就是这样:高贵优雅。传统的民族音乐给人的感觉一直被带入了古典音乐之中,其实着这也是古典音乐难以被大众接受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太多的固有观念,让人们给自己的不去了解找到了完美的借口。这又是一个很大的话题了,这里不想再细说。中国人觉得这不符合审美,我们崇尚儒雅和贵族的气质,但其实西方音乐崇尚的就是热切,表达,情感的爆发,这些郎朗做到了。这也是我们打趣但别人追捧,还总是一票难求的原因。
最后,说白了,不喜欢的东西,再怎么都觉得菜,而且这种观念很长时间都不会转变:她不是因为觉得菜而不喜欢,而是因为不喜欢而觉得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