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古典音乐·歌剧古典音乐音乐
和朋友漫谈欧洲古典音乐发展

和朋友漫谈欧洲古典音乐发展

作者: 挂瓜 | 来源:发表于2014-06-01 23:12 被阅读529次

楔子

好友和我经常讨论动漫、小说,电视剧。尤其动漫,在他看完我给他推荐的《交响情人梦》之后,他就产生了对于西方古典音乐的热情。不得不说《交响情人梦》是个非常棒的动漫。动漫介绍的作曲家音乐家的各种资料都可以查,不过,动漫的内容以交响乐和钢琴曲为主介绍的,对于一个从小没有了解西方古典音乐的人来说。系统的了解古典音乐其实真的不好理清一个头绪。这么一天,我和好友在上岛咖啡,就给他介绍古典音乐。


音乐和数学

我:中国人最大的问题便是,知道有这么一回事,而不去想想为什么有这么一回事。西方有记载的,从那个毕达哥拉斯开始,就坚持了一个证明体系,用系统的方式去证明后,系统的使用一个“东西”。而音律就是其中之一,甚至毕达哥拉斯本人也研究过音律。为什么谈古典音乐,必谈巴赫,因为古典音乐用的平均律,是从巴赫总结的理论开始的。再此之前,当然也有伟大的音乐家,但巴赫的贡献,让他成为了里程碑式的人物。

友:我看史记就看到过《律书》,里面说的我怎么也看不懂说什么。

我:我也看不懂说什么。什么黄钟大吕的,但你从史记的记载就可以看到,中国古代用了好几种律法,平均律就是其中一种,怎么制定乐器,长度如何。用的很早,一对数字,看着头疼。到底原理如何?中国古代就是这种方式,你能用。但你不知道“原理”,就算个别知道“原理”,也不够系统,无法作为整体概念使用。但多数时候就算记录了,也没人用。

友:中国人追求的是个“意境”。呵呵

我:其实西方刚开始的状况和中国也差不多,音律的定义也是很早就有,但到了巴赫之后才意识到规范化的使用,好在西方有使用体系的传统。巴赫逐步完善这个平均律的理论。你看钢琴了吗?(上岛咖啡,都有钢琴)这8个白键5个黑键,组成了一个“八度”。这个La,按照“国际标准”,是440Hz。以此为标准,从这个Do,到这个高音Do之间平均分为十二等分。就是十二平均律。简单来说,就是一个等差数列。但实际应用,真的“平均”吗?这个几乎不可能做到完美平均,因为机械的平均会失去美感。而且基础的440Hz也会让一些音乐家难堪,以前看过一个文章,提到过一个指挥家,他就直接骂,去他妈的440。他几乎就是随意使用的基础La,有人测过他使用的,基本在435Hz上下。

友:等等,哪些和哪些是等分的。(我一个个给他指了下等分的几个按键)噢,原来如此。

我:音律有了。进而就又一系列的音乐理论和音乐术语的规范。比如和弦。(我用钢琴摆弄了个大三和弦)这三个音一起按下去,就是一个和弦。有了音律才有这种“术语”的方式进一步发明产生。像这样的和弦还有很多,但作曲的不用去操心音和音之间的“关系问题”,和弦只是这种“总结”的一种类别。只要基于音律,进一步总结出来理论即可使用。平均律的好处就是,很容易转调(我弹了个C调音阶,弹了下G调音阶)看了没,就这么一点区别而已。很容易就可以分析出其中的规律,总结出各种概念来用。有关平均律,还有个明朝“皇子”朱载堉的公案,网上众说纷纭,你可以回头看看。


主要乐器,钢琴的发展

(我和好友,从外面进到包间)

我:音乐是由乐器演奏的。乐器的发展也是随着各类音乐家的参与,才会有发展。(我用电脑给好友找到名画《鲁特琴演奏者》,图片来源于维基百科)



鲁特琴就是一种弹拨类乐器,弹拨类乐器是最基础的那种,所有弦乐器都是基于弹拨类乐器。巴赫就给鲁特琴写过鲁特琴组曲,现在多是用吉他演奏这个了。但所以弦乐器最特殊的,就是刚才你在外面看到的钢琴。

友:画不错,可以以这个画写个散文。

我:钢琴,一开始就好比一个趴下的竖琴。然后用一个机械方式“拨”发出声音。(我用手指做出后拉拨的动作),这就产生一个问题,声音强弱的问题,受当时机械的限制,音的强弱很难把控,对比现在的钢琴声音,就显得很生硬。后人就开始设计击弦钢琴,但击弦钢琴对比拨弦钢琴的难点在于,敲击之后的,这个小锤子到底怎么控制它。中间有各种发展历程,你可以去查资料。所以这里提一下莫扎特,而我们所看到的现代钢琴的雏形,莫扎特参与了制作、改进,并为其谱曲。莫扎特这个人,他天才到了一个无法想象的地步。我有时候在想,他脑子是怎么有那么多旋律的,常人无法理解,他给很多乐器谱曲。我知道有一种单簧管(当时给朋友解释的时候实在是记不起名字来,后来找了下,才知道叫巴塞单簧管),现在不用了。莫扎特很轻易的就为这个乐器作曲了,后来,某个混蛋,把这个乐谱的手稿给卖了,而且借了莫扎特很多钱不还,这个家伙就是直接导致莫扎特“穷死”的罪魁祸首。后来人找到这个手稿并发现是莫扎特写的,继而发现现代单簧管无法演奏这个曲子,就回头找啊找,才发掘出这段历史。嗯,回到钢琴。当时那个钢琴制作师,由莫扎特帮助,对钢琴各种改进,生产出里程碑的第一架真正意义的现代钢琴。这架钢琴保留在莫扎特故居并作为文物保存,政府规定,参观莫扎特故居的游客,只允许莫扎特的多少多少代的孙女可以代为演奏,其他人禁止触摸。

为什么这里提钢琴,因为钢琴这种键盘类乐器,是以音域宽广著名的。而后来的作曲家因为有了成熟的钢琴,作曲就更方便了。知名作曲家,身边都有一架钢琴。


漫谈点交响乐的历史

(点了些吃的喝的之后)

我:《交响情人梦》这个汉语名字翻译的不确切。

友:是的,应该叫《如歌的野田惠》

我:音乐的表现形式很多。我就给你说下交响乐的历史。交响乐本身和刚才给你提到的音律的历史是差不多的,西方很早就有交响乐的形式,但并不规范。真正规范,就是在海顿身上,海顿规定了交响乐的四个乐章形式,所以后人称他为交响乐之父。再一个就是莫扎特,而海顿年龄大莫扎特很多。海顿和莫扎特见面之后,海顿非常惊叹莫扎特的才能,而莫扎特也很尊敬海顿,向海顿学习。但海顿并没有真正拿莫扎特当弟子,他称莫扎特为“小老弟”。而贝多芬,是正儿八经的海顿弟子。按照“中国式”说法来说,莫扎特仅仅是“执弟子礼”,贝多芬就是“拜师后成为弟子”。但搞笑的是,贝多芬虽然拜师了,但因为性格原因,其实海顿压根就没有教过贝多芬多久。

交响乐,经由这三个牛人,就基本完善到现在了。可以玩笑着用个不恰当的比喻形容就是。海顿告诉你,有一种文体叫小说,海顿轻巧而随意的写了100多部,大都篇幅短小。而莫扎特告诉你,有种小说叫中篇小说。莫扎特逐渐增加了交响乐的篇幅,由小到中,莫扎特认认真真的写了40多部。而贝多芬告诉你有种小说叫长篇小说,一辈子就写了9部。贝多芬为了能让他的“长篇小说”表达更出色,几度修改交响乐团的配置,与其说修改,还不如说就是在增加。
(上面我是为了给好友解释下交响乐这个“载体”的历史,实际上并不恰当,但比较好理解。)

贝多芬去世后,因为贝多芬太伟大了,导致后来的音乐家就有些迷茫了。舒伯特真正开始有想法之后,就早逝了。舒伯特之后还有柏辽兹,一个用交响乐讲故事的作曲家。后来才出现了两个继承贝多芬“遗志”的派别,一个是瓦格纳,不过在《交响情人梦》里面,并没有入选瓦格纳的作品,不是太好理解他的曲子。而另一个就是勃拉姆斯。在看《交响情人梦》的时候,千秋真一在排练勃拉姆斯《第一交响乐》的时候,被米路费给批评了。“勃拉姆斯没有一个音符是多余的”,勃拉姆斯花了20年写了这个作品。你会听到勃拉姆斯《第一交响乐》最后一个乐章的旋律和贝多芬《第九交响乐》的一段很像,勃拉姆斯是故意这么写的。

勃拉姆斯把交响乐引向一个表达民族性的方式。他挖掘了一系列民族特色的音乐。进而由德沃夏克和柴可夫斯基进一步发扬。这三个人也是好友。

后面就是一战二战了。就没有太多值得给你说的了。你可以看网上的资料就可以知道了。

友:看来交响乐的发展历史很短啊。

我:本来就是啊。海顿死的年份很好记的,是1809年。莫扎特和贝多芬死的时候不容易记住。但莫扎特死在海顿前面,而贝多芬死在海顿后面,这是明确的。


NB的作曲家其实有很多

我给你说的这些作曲家,其实是一个古典音乐发展历史的主干。因为他们在(古典)音乐发展的是里程碑式的人物。其实呢?不同时期,都有很NB的作曲家,展示着他们的才华。

巴赫的时候有亨德尔。和亨德尔比,巴赫就是屌丝,亨德尔才是高帅富。而且巴赫很崇拜亨德尔,但他们俩一辈子都没见过。很多地方都引用的那个“哈雷路亚”(我唱了下调子)就是亨德尔写的,一群人唱,很宏大,超级经典的。

还有一类作曲家,他们是知名的演奏家,还为了他们擅长的乐器作曲。基本上音乐家之间的气氛是很好的,他们都很喜欢交流。贝多芬的同时期,就有著名的吉他演奏家索尔,他改编莫扎特的《魔笛变奏曲》让贝多芬感叹,吉他就是个小乐队。同时期还有吉他演奏家阿瓜多,和索尔好是好基友,阿瓜多弹吉他就是指甲派,指甲留的很长,而索尔是指头派。

还有“小提琴魔王”帕格尼尼,他学了三年吉他,然后融合了吉他的技巧丰富了小提琴的演奏方法,创作出了小提琴《二十四首随想曲》,后来还被改编为吉他曲和钢琴曲。《交响情人梦》野田妹参加比赛的时候,那个戴眼镜的矮子,就演奏的《帕格尼尼变奏曲》。

然后舒伯特同期的,有肖邦。只给钢琴作曲的肖邦。《交响情人梦》里面大量的肖邦的曲子出现。《巴黎篇》里面,那个日本女留学生通过黑木进公寓住的时候,野田妹,塔尼亚,云龙。三个人都在演奏肖邦的练习曲。
(我用电脑给好友放了,C小调练习曲,革命)
(另:当时我记错了,其实这个片段是在第三季final出现的,不是在《巴黎篇》)

我给你举的这些例子,都是擅长乐器的作曲家,或者称作为音乐家确切些。索尔、阿瓜多,吉他。帕格尼尼,小提琴,肖邦,钢琴。

《交响情人梦》里面多次出现的拉威尔,德彪西,马勒。还有野田妹弹错的斯特拉文斯基的《彼得洛什卡》,野田妹认不清的舒伯特还是舒曼的舒曼。对了舒曼的老婆是钢琴家,长得非常漂亮,勃拉姆斯暗恋了她一辈子。

如果《交响情人梦》再出,就继续《歌剧篇》了。会说一下歌剧的作曲家。其实不少知名作曲家都写过歌剧。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威尔第还有其著名的《茶花女》。像比才的《卡门》。这些都是中国国内宣传的很多的经典歌剧。歌剧中的序曲啊,还有知名片段,都是普通人都可能知道的。(我哼哼了《茶花女》著名的祝酒词调调),就这种保准你听过。像施特劳斯的轻歌剧《蝙蝠》的序曲,非常好听的。(我找出87版新年音乐会,卡拉扬指挥,给好友听了一遍其中的《蝙蝠》序曲)

好了,我们下会儿象棋吧!

相关文章

  • 和朋友漫谈欧洲古典音乐发展

    楔子 好友和我经常讨论动漫、小说,电视剧。尤其动漫,在他看完我给他推荐的《交响情人梦》之后,他就产生了对于西方古典...

  • 古典音乐到底是个什么鬼

    古典音乐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古典音乐”是指“古典音乐时期”, 也就是1750年——1820年间欧洲的主流音...

  • 你知道吗?古典音乐作品是如何被创作出来的!

    广义的古典音乐是指,在欧洲主流文化背景下创作的,从西方中世纪开始流传至今的西方古典音乐。 那么古典音乐是如何被创作...

  • 古典音乐漫谈【三】

    上次说到小提琴,推荐了《魔鬼小提琴家帕格尼尼》的一个片段,本想问大家是否被小提琴的声音迷倒,突然发现一个问题。早上...

  • 古典音乐漫谈【五】

    转眼三个月过去,还是坚持把这点东西写下去吧。最近看了点哲学和宗教方面的书,这期就谈谈宗教音乐。 去过欧洲的朋友们,...

  • 古典音乐漫谈【一】

    这称得上是最著名也是最好懂的古典音乐了,四级,错了?没说错,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当年四六级听力考试开始前就播放的这个...

  • 古典音乐漫谈【二】

    上次这么多赞,看来还是有朋友对古典音乐感兴趣,正好周末,就说说小提琴吧。 小提琴号称乐器之皇后,历史上制作小提琴最...

  • 古典音乐漫谈【四】

    上期谈到《彼得与狼》,不知道有没有朋友给家里的小朋友听,但我家宝贝现在喜欢上这部作品了,有时坐到车上都要求听,听到...

  • 欧洲音乐史——天才们的沙龙

    欧洲古典音乐是人类历史上巨大的精神宝库。从文艺复兴时期到二十一世纪初,在欧洲古典音乐史上涌现了大量杰出的音乐家和作...

  • 如何开始了解古典音乐?

    首先,得先知道,古典音乐的定义是什么. 广义上来说:从西方中世纪开始的欧洲主流音乐,都可以称之为古典音乐,因为那时...

网友评论

  • 皓舒:@挂瓜 从数学上讲平均律确实是不协和的,所以诸如长笛小号都不是平均的,而且有的时候提琴也会使用纯律,但钢琴是用平均律的,否则就不能有完全等效的大调和小调了。
  • 挂瓜:@皓舒 嗯,我也知道不可能完全是等差数列。我也提到了。“但实际应用,真的“平均”吗?这个几乎不可能做到完美平均,因为机械的平均会失去美感。”
  • 皓舒:@挂瓜 不是呦,十二平均律中没有用到自然泛音列,只是“刚好差不多”而已。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用“十二”平均律而非“十一”或“十三”什么的。在十二平均律中每个半音,比如C和#C,频率之间的比例关系是一定的,都是2的12分之1次方,那个1.059463...,而根据自然泛音列设计的律制都无法和“隔八相生”统一。
  • 挂瓜:@皓舒 “十二平均律”的纯四度和大三度,两个音的频率比分别与4/3 和 5/4 比较接近。也就是说,“十二平均律”的几个主要的和弦音符,都跟自然泛音序列中的几个音符相符合的,只有极小的差别,这为小号等按键吹奏乐器在乐队中使用提供了必要条件,因为这些乐器是靠自然泛音级(自然泛音序列,其频率是基音频率的整数倍序列,成等差数列)来形成音阶的。半音是十二平均律组织中最小的音高距离,全音由两个半音组成。1- Ⅰ之间分成12份。具体1-2全音,2-3全音,3-4半音,4-5全音,5-6全音,6-7全音,7- i半音。

    请看这里:(自然泛音序列,其频率是基音频率的整数倍序列,成等差数列)

    以上摘自各大网站解释十二平均律的。你说的等比数列,是制作乐器使用的弦长的计算,是等比数列才能做出音频的等差数列。请注意。

  • 皓舒:十二平均律里面一个八度内的十二个音的频率是成等比数列,不是等差数列。
  • 挂瓜:@冰美式乌龙 主要是Chet不单单是音乐的贡献大,还有音乐周边的。
  • 冰美式乌龙:@挂瓜 Michael Hedges呢?我是听押尾光太郎和岸部真明比较多(日系),比较东方。你有什么都写写吧!爱看!!!!
  • 挂瓜:@冰美式乌龙 这个只是给朋友一个漫谈罢了。而且你也看到了,凭记忆去说,其实有很多地方不足。像瓦格纳这样可以和勃拉姆斯相提并论的大师级人物,我只是在看勃拉姆斯的介绍中才了解到。他的相关信息在我脑海里就是空白,我压根就没听过瓦格纳的曲子,但了解他之后的作曲家受他影响的太多了。

    指弹吉他,怎么不入流了。别妄自菲薄,大部分现代的指弹吉他,好多是从Chet Atkins开始,如果真的想了解,我回头写个有关Chet的文章吧。系统的就算了。
  • 冰美式乌龙:@挂瓜 能不能针对吉他写一篇呢?我接触的吉他形式在你看来不太“入流”,是比较新的指弹吉他形式,不知是否有了解?顺便想问问,想系统学习吉他该怎么办呢?(觉得你懂的真不少!)
  • Yanjun:@挂瓜 很多东西需要机缘。
  • 挂瓜:@Yanjun
    不得不说日本的动漫很厉害。
    一个《灌篮高手》兴起了篮球风潮。
    一个《棋魂》兴起了围棋风潮,
    这两年一个《花牌情缘》把歌牌这个老玩具给翻了出来。
    一个《交响情人梦》就让大家开始接触并喜欢交响乐,
    没接触过的会发现,原来古典音乐并难以接近,只是怎么引起大家的兴趣罢了。
    小时候练过电子琴和一点钢琴。大学之后自己一直在玩吉他。
  • Yanjun:对古典音乐的了解是从耶鲁大学的公开课《聆听音乐》开始的,只是单纯地喜欢。学生中有个来自欧洲的练了十年钢琴的,在我听来,就很厉害了。。。
  • Graceland:我喜欢海顿 巴赫 莫扎特 亨德尔 帕格尼尼 以及巴洛克古典音乐

本文标题:和朋友漫谈欧洲古典音乐发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pbdt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