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即认知,认知即分类,分类即标签。
生活中到处是标签,有形的和无形的。这些标签寄生在你的大脑,支配着你的思维和行动。很多时候,标签塑造了这个世界。
举几个或大或小的栗子。
1.自由还是不自由?“自由”这个标签就像“幸福”和“快乐”一样,太有陷阱特质了。没有人愿意不自由,没有人愿意被管、被压制。当我们一直在“自由”这个词下思考问题,我们的答案是明确的。同时,我们的行为也是明确的:总觉得自己不够自由,总觉得生活中处处是枷锁,处处都是墙壁。所以要反抗,要斗争,要谩骂。我们的思考变成一个选择判断题:要自由还是不要?
但如果打破这个标签呢?不再把人类的处境看成:自由的&控制的。而是期望的和现在的。不再在“力”的有无的语境中思考,而是在“人”的行动中看问题。自由的问题,转化成期望的问题。这样问:我是该期望呢还是不期望呢?当然,我们又会进入新的语境和圈套中,这正是我们希望的结果。
2.增长还是不增长?与“增长”类似的词还有“成长”、“发展”、“进步”、“提升”。我们对“增长”很执著,当出现退步时,我们只会说“负增长”。我们不会这样问:衰退了还是没衰退?也不问:今天退步了没有?因为我们脑海里全是进步的观念,认为只有进步才是好的。然而“进步”是什么?怎样才算进步呢?最后评价的标准是:数字增多,分数变高,粉丝变多,钱变多。
这也很好理解,我看到一个人,我们问:最近还好吧?最近身体健康吧!最近顺利吧!但我们绝对不会欠揍的问:你最近不好吧!你最近要病死了吧!你最近很背吧!尽管表达的含义是一样的,但是感觉完全不同。为什么?说明有些词就像寄生虫一样,支配我们,我们自己也不知道。
3.买房还是不买?这是一个现实问题。问题的焦点都限定在“房”这个词上。为什么如此?我们被洗脑了,商家重复轰炸式宣传,让我们觉得买房子特别紧迫,而且还觉得房子是很好的投资,只会赚不会赔。然而,房子给我们什么?是安全感?方便性?家的感觉?资产储备?攀比?还是身份认同?
如果我们把“要不要买房”,转换成“要不要投资”、“要不要找个旅馆”。我认为“旅馆”这个词非常好,以后把家和房子等全部用这个词替换,那我们的观念和思维就会得到更新。
4.市场经济还是计划经济?这个大讨论,离我们实际生活较远了。我只是要说明,当我们陷入“计划”这个词中时,我们无法摆脱。但是一旦用“集体经济”&“个体经济”来替代,计划不计划就不是问题了。
生活处处是相应法,中间隔着标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