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真是不如意。小时候新陈代谢高,可以随心所欲吃而不肥。然而所生的年代物资不丰富,只能在过年过节有得吃。现在物资极大丰富,可以随时吃人却已经老了,高血脂、高血糖和居高不下的体重让人稍微多吃点都心惊胆跳。更不要说随着工业化的发展,环境污染,现在也吃不到往日那些真正纯天然无添加的美食。不能吃,只能写写聊以解馋。
一、绿豆糕
馋了3记得绿豆糕是端午节时才有供应的食物。用厚厚的棕色牛皮纸包着,纸面多半沁着油渍印。打开牛皮纸,里面整整齐齐、四四方方的糕摆得很赏心悦目。浅黄绿的颜色,油润润的,糕上面还因为用模具压制而有着突起的字或花样。我现在想不起一般是什么字,可能是“糕”,也可能是“豆”吧。花就是传统的古典花样。家乡的传统绿豆糕吃起来甜而不腻,里面并不像现在有各种馅料,就是单纯的糕,而且口感并不细,吃上去有点沙沙的感觉。咬上一口,满腔都是绿豆的清香。因为担心会边吃边掉糕末而造成浪费,小孩子们一般张开另一只手接在下面,如果掉也是掉在手上,还可以在吃完一块后把手上的糕末倒进嘴里。也是为了不把地上弄得太狼籍考虑,家长们会常常在一边叫:“接着吃(并不是劝你再吃只是让用手接着糕末),别撒了!”象这样的绿豆糕,我一般能吃好多块,经常是被阻止不让吃为止。
以前过年过节,亲戚朋友间的互相往来就是送吃的。端午节时,大家经常你送我绿豆糕,我也还你绿豆糕。绿豆糕不同于粽子可以自家生产,所以它的身份定位就是礼物。还记得小时候我欢天喜地打开门,收下别人送的绿豆糕,然后看妈妈也还别人一份礼。
离开家乡后就与绿豆糕无缘了。北京的绿豆糕糕体特别细腻,形状又特别小,而且不知道是因为做法不同还是怎么的,吃起来的口感完全不是家乡绿豆糕的感觉,像是绿豆汤和绿豆沙的区别。我很不爱吃,所以多年没有吃过绿豆糕。有次西安籍的同事从回民街带了绿豆糕给我,吃上去倒是跟小时候吃的口感很像,然而里面却加了红豆沙的馅,所以特别甜,我吃不了太多就腻了。
二、豆丝
馋了3这是我小时候冬天百吃不厌的食物。豆丝应该只有湖北有,是特产。它是用绿豆、大米按一定比例磨成浆,在热锅里摊成一张皮,然后再卷起来切丝。因为大半个冬天都会把它当主食,所以新鲜的豆丝放不住,要把它晒干,这样便于存放。
我的一个姑姑在乡下,她每年都会做豆丝。因为磨得细,豆和米的比例恰恰好,所以她家的豆丝最洁白,最细腻也最好吃。姑姑经常在做好豆丝后,先送一些新鲜的给我们尝。我妈会做大蒜苗腊肉炒豆丝。新鲜的豆丝软软的,在油锅烧热后,下大蒜苗和腊肉爆炒,香味四溢时再放鲜豆丝下去一起炒,不几下就熟了。印象中新鲜豆丝全是这样炒着吃,好吃得我都停不下来。
馋了3等豆丝晒干后,姑姑又会送很多给我们,基本上要吃到立春前后。干的豆丝就只能煮着吃,水烧开后下豆丝、新鲜菜苔、腊肉,煮成菜苔腊肉豆丝汤面。热腾腾香喷喷,冬天吃一碗浑身都热乎起来,出门上学也不怕刺骨寒风了。腊肉也是自家做的,想当年我妈一年四季光做各种吃食就忙得不可开交,尤其是冬季,要从腊月忙到元宵节后了。
馋了3这些小时候吃过的美食,其实既普通又平凡。完全不能上大雅之堂。跟燕参鲍翅山珍海味相比,真是微不足道。但为什么要记下来,我也是怕日子再久远点,会忘了这些曾经留在唇齿间的美味,忘了快乐曾经那么简单,忘了人心曾经那么容易满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