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知道介绍家乡小吃类文章点击量及关注度均不如心灵鸡汤文(如今追求精神层面的人多),但我还是写第二集了。多年前为什么那么嘴馋好(四声)吃,我也不知道。到如今家里人还经常取笑我小时候跟大人的对话:大人问:你为什么一天到晚要吃,嘴巴不得空的?我无辜地说:因为我不吃不好过(家乡话,舒服的意思)。
一、对粑
馋了2对粑也是地道的湖北早点。形状如两个圆月,中间有折弯。一对对地卖,因此得名“对粑”。食材是米浆里加面粉、白糖,做成型,在平底锅上慢煎,煎得外面金黄,内里洁白,米香味四溢时,就熟了。趁热咬上一口,外脆里软,里面有点象发糕的口感,微微的甜。有时米浆发过头了会还带点微微的酸味,我就喜欢吃这种甜中微酸的对粑。
离开家乡后很长时间没有见过这种早点,到了广东,吃到顺德的白糖糕,薄薄的,米浆的口感,顿时想起米粑来。然而白糖糕跟米粑是不能比的,米粑因为外皮煎过,咬起来有韧劲,很符合湖北人的较真、耿硬的特点。
二、发糕
馋了2家乡的发糕切成厚厚的三角形。这种早点的食材跟米粑应该是一样的,只是在米浆发酵时都会发过一点,因而会比米粑的味道更酸一点。卖发糕的人,怕热气散掉,多用像卖冰棒的箱子装着,上面层层用纱布盖着发糕。有人要买,才揭开层层的纱,露出里面洁白如雪、热气腾腾的发糕来。因为发糕切得厚,压得又很瓷实,所以咬上去很有嚼劲。都说湖北人精明,但从食物上就看出地道的湖北人(比如我)的实在厚道。
现在见到的发糕花里胡哨,有各种颜色各种口味,比如黄色的玉米面发糕,紫色的荞麦面发糕,内含葡萄干的,上洒黑芝麻的等等千奇百怪,我一律不喜欢。大道至简,最朴素的模样和最原始的味道才最值得回味。
三、苕粑
跟面窝一样,苕粑(也叫苕面窝)也是油炸的。红薯切成四方小块,用面粉加水、盐混和搅拌。然后用长柄圆形勺舀起,放进沸腾的油锅里炸,炸至金黄色就捞起来沥油。苕粑因为有红薯的甜和面,因而甜中带咸,又酥又面,一定要趁热乎乎时吃完,不然凉了就不脆。苕粑问世好像比面窝晚,在小学五年级前我很少见有苕粑卖。然后在苕粑面世后,我就基本上只买苕粑而冷落面窝了。因为我是那么爱吃甜食啊。包苕粑的纸也基本上与面窝同出一辙,作业本纸居多,而且苕粑沁出的油我也多半抹在头发上了(就是这么执着)。
四、欢喜坨
馋了2不知道这种早点为什么叫这样有趣的名字。“坨”是家乡话里形容球型的东西。因为它看上去还是吃起来心有欢喜呢?不得而知。秉承凡是油炸的凡是甜的我都热爱的原则,欢喜坨自然是深得我心的早点。因为油炸过的酥脆外皮,沾满香香的芝麻,咬上去,里面是软软糯糯的糯米面,还含有红糖的内芯。心急的人会咬上一大口,滚烫的红糖浆喷出来,烫到舌头,那人就嗷嗷乱叫了。我被烫过一两次后就懂得要斯文地小口咬,千万不能心急。欢喜坨里面是实心的,而不是像现在市面上卖的那种好大一个炸麻球,里面却是空气。我最爱的欢喜坨,实实在在,欢欢喜喜,就像我那回味无穷的充满了对美食渴望的童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