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家乡很多年,一直难以忘怀家乡小吃的味道。中午找到一家湖北馆子,发现有几色小吃正是我所想念的,虽然以前是作为早点来吃,但我仍然大中午地不管不顾地点了,还热情地推荐给同事们(全不是我老乡)。
一、面窝
馋了这个是典型的湖北早点。面粉加水、盐和葱花、芝麻调制,用特制的长柄圆勺(中间有洞的)舀一勺,放进沸腾的油锅里炸。炸得金黄时捞起来扔到沥油格滤干,此时香味四溢,在旁边等着买的人早已饿了。我们小时候早上经常围在面窝摊前,先交钱,等炸好,摊主滤一下油后,用已经准备好的纸随意包一下递给我们。有时是一小片报纸,有时是小孩子的作业本页(从来没想过铅中毒这回事)。我接过面窝,先吃外围鼓鼓的部分,香香的,软软的,带着葱花和芝麻的香味,好吃极了。越吃越小,吃到中间,洞的边缘处,是脆脆的,硬硬的,有点像煎饼果子里包的薄脆,但比薄脆好吃。边吃面窝还边看包它的作业纸,心里评价一下纸上字迹的好坏,有比我字难看的,心里竟有小小的鄙夷。有次看到包面窝的纸上写着数学题,因为看不懂,想必是比我年级高的孩子的作业,顿生敬意(小时特爱盲目崇拜)。
吃完面窝后,纸上的油全沁到手上,手上油乎乎的。我不知道听谁说这油可以让头发黑亮,就用力全抹到头发上。每次回家都会被我妈嫌弃,抱怨我头发爱出油,让我每天洗,好好洗。这种美发的妙招,我会随便告诉别人吗?所以我一直没告诉我妈头发的油主要来自于拿面窝的手。
二、豆皮
馋了豆皮在我印象中认识得比较晚,可能在以前还是属于较高档的早点,很难在早点摊子上吃到。要在稍正式一点的馆子里才有豆皮。以前家乡有说法是老通城的豆皮才最好吃,我已经不记得老通城是个馆子还是个地名。豆皮主要食材是糯米,超级糯米狂的我对豆皮一尝之下,惊为天物。豆皮外面是一层蛋皮,包着煮熟的糯米里混和炒熟的切成小四方形的香干丁、榨菜丁、肉丁。要吃的时候,放在一个平底大锅上用少少的油煎一下,趁热洒上葱花。用锅铲锋利的边缘把本来四方形的豆皮切成几个三角形,再盛出装盘。金黄的,香糯的,味道丰富的豆皮色香味俱全,让人暗地里咽口水,筷子不由自主地已经伸向盘子了。现在的豆皮包裹的内容更丰富,居然还有香菇丁、火腿丁、酸豆角丁等。但我觉得还是简单直接的三丁豆皮更好吃。
三、热干面
馋了这个仿佛不用再详细介绍了,热干面已经是武汉的象征,跟鸭脖一起代表了大湖北。我始终怀念的还是在家乡吃到的那碗热干面。冬天的早晨,一个跟我家里隔了很远估计要扯到外婆的外婆以上的远亲,经常在三面巷摆个摊子卖热干面。外婆有时带我去她摊子前吃面(我一个人是不会去的,小时候就是那么别扭)。她家的热干面最好吃,热乎乎,香喷喷,面条筯斗耐嚼,芝麻酱新鲜味浓,面条上洒着的榨菜丁、萝卜丁、葱花、芝麻粒、辣椒油。用筷子搅拌一下,让酱料跟面条充分混和,吃上一口,咸香微辣,满口余香。每次吃完面,付钱时,这个远亲都是客气一番不收,外婆一定要给,两人拉拉扯扯一番,最后总是以外婆成功把钱塞给远亲结束。在回家的路上,外婆跟我说:做小本生意的很不容易,她早上三四点就起床准备,五六点就挑出来摆摊,还要忙上一早晨,怎么能白吃人家的!善良的外婆,自我小就这样亲身教导我们要体贴他人,替别人着想。
中午点了这三样早点来吃,味道跟印象中的其实不一样,仿佛总有些差别,而且作为一枚人到中年的三高胖子,即使好吃我也是不敢尽兴的。我的同事们,也许因为没有在先的经验在,倒是吃得很满意,他们说很正宗啊很好吃啊,直至最后全光盘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