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接着昨天的思考和记录。
一个「个人品牌」的生态系统,是包含「个人自身」和「外部系统」两个子系统,分别是对应着人生算法的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
其实,我们的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一样,都是不确定的。而我们的行动,都是从内向外的。
那今天就先从内心世界说起,既然说到人生算法,并且还可以用于指导实践,有没有一种最小的算法呢?
是有的,人生算法是有着极简的公式的。要有一种方法,去针对内心世界的不确定性,然后再进行一种自我的塑造。
要求解这样一种核心的算法,就必须拆解一个个认知,就像用显微镜看细胞的切片一样,那么研究算法和认知,我们要拆解的就是大脑是怎样工作的,去了解大脑工作的慢动作。
大脑的工作,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是从获取信息到采取行动的过程,这样的认知行为是形成了一个闭环的循环,很像是一个接力赛。具体是怎样的呢?
第一个环节是「感知」。当一个事情发生了的时候,一个人就会从外界获得这些信息,这个时候如果你充满了好奇心,你就能得到更好的感知度。
第二个环节是「认知」,你就要把这个事情所发生的各种可能性都罗列出来,评估每种可能性发生的概率,这时要保持灰度,接受各种不同的观点,哪怕是你不喜欢的观点也得接受。
第三环节是「决策」,你必须做出黑白分明的选择,就算是没有把握,你也要发出清晰的指令。
第四环节是「行动」,你必须变成了一个坚定的执行者,就象闯进了瓷器店的大象,要勇往直前地完成任务。
所以有人就把这个过程,比喻为是接力赛是由4个人完成的,他们分别叫「好奇感知」、「灰度认知」、「黑白决策」、「疯子行动」。
这一个接力赛就是人生中的一个个的最小的切片。每一个切片里面,都是完成了一次从认知到行动的完整的闭环,一个个的小闭环就随着时间不断的叠加,也就构成了人生。
人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一个感知到行动的闭环,做和不做,比较起来似乎差别并不大。但是如果这些闭环不断地串起来,不做的人和经常做的人,就会形成一个巨大的差别。
上面这些内容,是我在「得到」的《老喻的人是算法课》的发刊词中所看到的。在作者看来,人生的算法并没有那么复杂,只要掌握了一些非常简单的算法,就能过好这一生。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找到自己的核心算法。
二
看了以后深受启发,深有感触。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的认知和行为,客观上都是遵循了这样一个从感知到认知再到决策,再到行动的一个过程,是一个闭环。只是以前没有把它纳入这样的一个认知框架中去理解而已。而纳入了这样一个框架,就能够简化自己的思维,对照自己的思维是否科学理性。
现在在学习在实践的打造个人品牌也是和这样的一个闭环完全对应的。
三
这样的认知行为的最小闭环,说起来似乎很简单,理解也不困难。然而要真正地运用到实践,确是很难的。为什么呢?
首先是人的思维都是有惰性的,都喜欢确定性,而不喜欢不确定性。谁又能保证,我付出了,我努力了,就一定有该来的回报呢?
再说了,我们的内心世界,本就是一个不确定性的存在。我们觉得无论做什么事,似乎都没有准备好,其实也永远达不到准备好的状态。
那么,人生算法,就是哟啊帮助我们破解这些难题,实现好的人生。
打造个人品牌,也就可以理解为实践人生算法的具体方法,是把自己的知识和经验系统化地输出,塑造自己的价值。
四
忽然想到一句话:
一个人就像一只队伍,对着自己的心灵和头脑招兵买马,不气馁,有召唤,爱自由。
按照招数去做也就是了。只有自己怎么做,怎么想,才是关键。别人的语言和表情,可以当作空气。我觉得是如此。 IMG_20181001_094127.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