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不是来讨论单身问题的,也不是针对不愿意找对象的朋友们开展什么说辞。相反,我自己也其实一直觉得这个年代里独老终生没什么,都是自个儿凭实力单的身,有什么不对。
我只是喜欢这本书。看完《我们仨》,我很羡慕。谁家曾经没有过三个人呢,只是随着时光过去,不少人走散了,不少人心散了。
一个人。两个人。三个人。
三个人。两个人。一个人。
人群聚起来,心中总是会有点安慰吧。
图为《我们仨》封页。
锺书和杨绛先生二十四五岁的时候结了婚,同去英国留学。
杨绛先生在书里写锺书的笨拙,写他一到牛津就吻了牛津的地,把门牙磕断一半,不会打蝴蝶结云云;写锺书先生的智慧,写他通过别人不能过的学位,写外文专业出来的他编著《宋诗选注》时读遍诗集,连几位可选的小诗人也选出来;写锺书先生的妙语——
“从今以后,咋们只有死别,不再生离。”
“这件事不是好做的,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不要愁,他也未必能随心。”
两人各有迥异、却都酷爱阅读汲取学识;都不怎么会做饭,慢慢学会一点一点;也有过小吵,最后拿定“以后可以存异、不必求同。”饭后的散步当做“探险”,走没走过的路......《我们仨》让我大概又能多明白点有对象的好处,准确地说是有个好对象的好处——
理解、开导、陪伴。
或许这三个词朋友也能做到。
或许这个年代能找到这样的朋友已经很不容易,所以大都不求找到这样的对象。
但是没有谁不期待遇到吧。
《我们仨》还有阿圆。
小阿圆识字识得快,小阿圆过目不忘,小阿圆有灵性。小阿圆看着姐姐辈识字,记的都是颠倒的形状。小阿圆像锺书,翻书也用两个指头夹着书页、不怕鬼、不爬树。小阿圆被公公称作“吾家读书种子也!”小阿圆的病。
小孩子总归是让人寄予更多期望的,但谁都明白这随缘。可能我们自己都还不大会照顾,长大得太恍然了,所以许多人选择不生孩子。“糊里糊涂地长大其实很痛苦。”“我这普普通通的基因,有必要遗传下去吗?”
其实都随缘吧。糊涂未必不好,普通也意味着轻松一点。来了就是来了,好好过一生就是。也许能有点不一样。
《我们仨》有好多好多句子让我惊奇不已。
“他向例早睡早起,我晚睡晚起,阿圆晚睡早起。”
“我会划火柴了!”
“我平常看书,看到可笑处并不笑,看到可悲处也不哭。锺书看到书上可笑处,就痴笑个不了。圆圆看书痛哭,该是像爸爸。”
......
再好的宴席也会散。
其实书前面几页,就已经写了分离。
“我转侧了半夜等锺书醒来,就告诉他我做了一个梦,如此这般;于是埋怨他怎么一声不响地撇下我自顾自走了。锺书并不为我梦中的他辩护,只安慰我说:那是老人的梦,他也常做。”
故意写在前面,或许是为了结尾看起来不那么悲伤。
《我们仨》这样的家人关系应该符合现在适龄男女心中的念想,只不过各种造化让有些人选择了“不”。读完《我们仨》,我十分羡慕,甚至有点想谈个恋爱。不管对象找不找(得到),至少杨绛先生描述的求学经历让我热血了起来,但其中的病痛相守又让我对家庭有了崇敬之情,可能,美好真的要用珍贵的东西来换的。
就用书中锺书先生的话作结吧——
“一个人二十不狂没志气,三十犹狂是五识妄人。”
所以我就狂一点,“路过的点赞啊!”
hhhhhhh都翻到最后了还是点个赞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