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整理电脑文件的时候,看到了两年前的日记,那种感觉很特别,就像和过去的自己重逢 了。
两年前,我看过一本写作书,上面提倡我们每日要写够一定字数的文章,哪怕就是写流水账,也要写出来,作者谓之为“堆肥”。
堆肥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让我们的文章能在这些肥料中生长出来。
那时候的我,对于写作就是纯粹的热爱,我给自己订的目标是每天1万字,随便写,但是从来不会发表,也不会去整理修改自己的文字,每日的堆肥文章,准确的讲,就是记录每天发生的事情,再加上自己的感想。
当时写的时候,觉得很二,很傻叉,只是靠单纯的热情,文字的表达也比较生硬。
但是两年后再读的时候,我根本不会在意我的文字是否优美,逻辑是否顺畅,而是再次看到了那个时候的自己和身边的亲朋在文章中被点亮,那种感觉,就像坐上了时光机,回到了当时当地。
写作馈赠给我们的是精神上的慰藉,无边无际,摸不着却能准确的感受到。
哪怕是最稚拙的文字,只要是出自自己的手和心,只要是描写自己的生活点滴,都将成为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这也是我喜欢写作的原因。
现在写作变现的通道很多,有些人通过写作实现了财富自由,我觉得他们都很厉害,但是或许这不是我想要的。
公众号的文章我现在基本不看了,偶尔空闲只会看几个比较朴实的作者文章。
不知道为什么,我对于那些标题哗众取宠,企图通知制造焦虑来吸引眼球的题目都嗤之以鼻,那不应该是文学该有的形式。
或许那样的文章,本不能算是文学。
我喜欢温润儒雅,让人如沐春风的文字,我喜欢读一遍就让人嘴角微微上扬的文字,但是现在这样的文字很难遇见了。
现在写作的人多了,但是拥有生命质感的文字却少了很多。
我知道一篇文章,起的标题夺目一点,会增加阅读量,但是我依然想用朴实的题目。
那些吸引人的标题,都是抓住了人性的弱点,而大肆挖掘,让人恐惧,担忧,害怕,制造稀缺和违和感,这不是文字该有的使命。
而阅读这样文章的读者,层次也不会高到哪里去,必定是那种随随便便就会被人蛊惑,没有思考力,把自己大脑变成别人思想的跑马场而不自知,这并不是优质的读者。
在我心中,文字没有优劣贵贱之分,一篇文章只要写出来都是值得被尊重,我认可写作变现,但是我不希望文字被用来表达太多的负面,和被加注太多的功利和目的性。
希望我能不忘初心,写出自己喜欢的文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