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货币真的起源于物物交换?
货币起源于债务而不是物物交换,充当了债务的度量单位和债务关系的凭证,这一点也得到了人类考古学的证据支持。国家信用为整个社会的债务关系背书,这使得作为债务凭证的货币得以流通和交易。
为什么基础货币是央行的负债?
建立在债务基础上的央行和法定货币体制早已成为常态,美元、人民币都是用国家信用做抵押再发行到市面上,所以在央行的资产负债表上,货币发行即基础火币在负债端,意味着这是央行的“负债”。
为什么人们会信任一张代表货币的纸?
因为法定货币代表了国家信用,国家信用背后是主权,是国家主权的力量让信用变成了法定货币——全体国民债务关系的度量、记账工具,而国家充当了所有的公民彼此之间债务的信用担保人。
2、欠债不一定还钱——债务违约的必要性
没有违约的债券市场是不能存续的,因为它违背了“风险—收益平衡”的原则,会产生极大的道德风险。在现实生活中,债务重组是解决债务问题常用的一种方法,它也是一种社会成本更低的策略。
如果所有的债务都100%确定会得到清偿,债权人会无限制地扩大债权,债务人会得到无限量供应的低成本资金。这样一来,其他的融资方式和金融工具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金融市场最后会变成一个规模无限大的债务市场,这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
债券的收益率和违约风险是正相关的,违约风险越高,要求的收益率越高。如果违约风险被人为压抑,那么导致“风险-收益均衡”的价格信号失灵,进而造成市场扭曲。
3、债务螺旋——中国王朝更替的金融逻辑
中国古代王朝更替背后的金融逻辑,即债务螺旋。在农耕经济的古代中国,债务网络可以简化为国家和个人之间的债务关系,即税收;和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债务关系,即民间借贷。一旦有天灾人祸、外族入侵等外生冲击,这两种债务关系就会迅速恶化,形成杠杆率交替上升的“债务螺旋”,最后以王朝更替而结束。
社会是否稳定取决于国家-个人、个人-个人债务关系的杠杆率。
“低杠杆”是中国社会维持稳态结构运行的一个必要条件,也是传统中国社会“去金融化”的根源所在。
4、为什么不建议投资债券?
债市分为交易所债券市场和银行间债券市场,散户可以参与交易所债券市场。
但是债券市场是一个机构主导的市场,95%的债券交易量在散户没办法进入的银行间市场发生。
债券流动性差、对宏观分析能力要求高提高了散户投资债券市场的门槛,对个人投资者而言是个难点。
个人投资者如果需要投资债券可以通过购买债券基金进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