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情绪系列三篇章之其三:解脱

情绪系列三篇章之其三:解脱

作者: 心理咨询师阳渊明 | 来源:发表于2023-08-27 11:12 被阅读0次

此系列共计一万字左右,此篇5316字,阅读时间因人体会不同而异

问:“既然情绪是信念在身体上的反应,有时候有些信念,有些情绪产生了,但我并不知道引起情绪的信念是什么,比如孩子把屋子弄得乱糟糟的时候,我就会很烦躁,但我挖掘不到这个信念是什么,我想问的是,一定要挖掘出这个信念吗?还是只处理情绪就可以了,是不是随着情绪的流经,不管什么信念都不重要了。

答:“其实情绪与信念是相辅相成的,就像你说情绪是由信念导致的,这个没什么问题,就是我们所有的,你想要处理掉的,你想要让它不再出现的这些情绪,都是因为或多或少的,或深或浅的一些信念造成的。只不过,在你的情绪非常强烈的时候,非常难以冷静的时候,我的建议是你先让情绪流走,就像那个火山,它已经快要爆发出来了,你还压着它说不行,说必须得让它流走,得看看情绪背后的信念是什么,得立刻明白它为什么要爆发,这属实有些强人所难了。

这其实就是一个紧急度的问题,就是很多时候很多人,他的情绪已经几乎饱和了,或者他每天都很不开心,或者他已经极度的压抑,或是抑郁了很长一段时间,那这种情况就是先要让情绪流出来是最重要的,否则可能时间长了,身体都要出问题,这是第一点,只是最终还是要把那个情绪背后的信念给挖出来,就是清晰地看见。

其实随着你去处理情绪和你去挖掘信念,这些东西是相辅相成的,你做哪个都一样,因为在你去梳理你的情绪的过程当中,你的觉知力在提升,你的心在敞开,你的容纳度在提升。随着你的情绪被清理掉,或者是被释放出去,你也就有了更高的灵敏度和觉察力,去挖掘那个背后的信念了。

就比如说你,你说的这个孩子把屋子弄得乱糟糟的时候,你会很烦躁,为什么会烦躁?

你说你挖掘不到这个信念是什么,其实很简单,它就已经在表层了,就是你认为屋子不应该是乱糟糟的。

甚至是你定义了一个东西,叫乱糟糟。

就是这个东西,你认为它应该放在这儿,那个东西放在那儿,然后那个东西应该是这样的,其实就是你心里有一个既定的程序,一个既定的你觉得应该的样子。

然后你才觉得是对的,如果没有按照你想象的这个方式来,这个孩子来打乱了这一切,你就觉得很抓狂,因为他不是你心里想要的样子。

其实,从比较深入的角度来讲,这就是一种执着,而这个执着是因这个信念而产生的。

因这个 应该怎么样,不应该怎么样 的这个信念而产生的,当然也不是说孩子弄成那样了,我就那样过了,我也不整理了,你就该收拾收拾,该批评教育就批评教育,你该教他怎么做人或者是怎么把周围的环境维护好,就该怎么做怎么做,但是你心里面对这个东西没有执着,没有情绪纠葛,也就是这个东西这个信念不会让你没有它不行,所以就是你该怎么做就怎么做,但同时你的心是自由的。就如佛学中讲的,认识相但不住相。你也就不会有一个烦躁的情绪,或者是烦躁的情绪来了就流走了,根本不会固着,不会压抑。

再往深层一些,你为什么会觉得这个屋子应该是什么样的,不应该是什么样的,什么东西叫乱糟糟,这个我们生活的环境又应该是怎么样的?

这所有的信念,都来自于一个最根源最底层的信念,叫做“我”。

而对于这个我来说,他一定有他的喜好,有他的分别,有他的是非对错,好坏善恶。所以,这个“我”是一切分别的根源。

或者是一切执着的根源,你执着,你先执着于有一个我,然后才去执着于与我相对的一切应该是什么样的,“我”认为这棵树应该是什么样的,我认为那个房子应该是什么样的,我认为这是我的家,我的家里面一定是要怎么样的。

所以,这一切所有的信念系统都来自于这么一个底层的程序,或者是最底层的一个指令,好像计算机一样的你,你最初有一个指令,然后从这个指令里面上面又建立了整个系统,你的整个世界观,整个价值观。

而建立在这样的“我”之上的你忘掉了自己那本是自然流动的生命本源。

这里是一个“我”,而这个“我”主宰着一切。贪嗔痴慢疑这一切都是由这个“我”来主宰和创造的。这个根深蒂固的信念,是一切导致你痛苦的信念的来源。

如果你只是想把这个烦的情绪去掉,或者把痛苦的情绪去掉,而不是想彻底地解脱一切的痛苦,或者是彻底的让心灵解脱,那你可能就只需要去挖掘我为什么会烦,我为什么会难受,我为什么会不开心,这样慢慢的去挖,但如果你的目标比较究竟的话,你最终会挖掘到那个最底层最底层的那个信念。

那个信念(执念)其实就是一切无名的开始。也是所有颠倒妄想的开始。

你如果有一些比较浅层的情绪,不是那么的影响你的生活,但是你又知道它在那儿不是很舒服,你也可以先去挖掘这个情绪背后的信念,看看你能不能把这个信念改变掉?但大多数时候,在那个情绪还没有释放出去之前,你是比较难直接改变那个信念,也不是不可以,你可以去试一下。

有一些时机,有一些人,他真的能做到就是说,我看见这件事情,我为什么会因为他不舒服,哦,原来是我相信了这件事情,那我不相信他不就好了,他这一念转过来,他真的就不再相信这件事情,然后那个情绪也就不会再发生了。当然,能做到这样那确实是好,如果做不到,那就先让那个情绪释放出来,因为在情绪释放的那个当下,你的心就打开了。或者说就是你的心量打开了,你的包容度也打开了,因为你原来不允许那个东西穿过你,那现在你允许了,你的容许度就增加了。

当你在接受不了任何事情的时候,你其实不是接受不了那个事情本身,而是你接受不了这件事情给你带来的那个情绪,所以你接受不了这件事情。

如果你看着被孩子弄的乱糟糟的房间,你反而心生愉悦,觉得可爱,你还会认为那是件问题吗?你不会,你就不会认为那是个问题,你也不会想要去改变这个孩子的行为,你也不会想说,我怎么改变信念?我怎么让情绪流出?什么你都不会想了,因为愉悦的情绪,你自然而然是接纳他的,你会不对其有任何的限制和压抑,它会自然的流动。

什么时候你说我把笑憋着憋了10年,我没笑出来,没有这样的事情,一遇到好笑的事情,遇到开心的事情直接就笑出来了,或者至少在心里是笑了的,因为你对它没有抗拒,没有一丝一毫的抵抗。来了就溜走了,这就是为什么人们说快乐总是短暂的,但是痛苦总是很长很长时间都过不去,因为你没有让它过去,你没有像对待愉悦的情绪一样对待那个负面的情绪,让它直接流走,直接流走一秒钟都不会停留,你直接当下就享受了它。而我们通常都想抓住快乐,排除痛苦,而这却是痛苦的来源。

所以,如果那个你觉得不舒服的情绪,你也能像快乐的情绪一样,你一秒钟都不留下,自然的让它流走,甚至是像对待快乐的情绪一样享受它。把那个心念转过来,去享受那个所谓不舒服的感觉。那个感觉就不再是一个负面情绪了,所以你对正面情绪和负面情绪的区别,只在于你的心对它的态度是什么。

你如果敞开一个心,就是像接纳高兴的情绪一样,去接纳那个不舒服的情绪。在那个当下那个东西就不再是负面的,所以你会发现正还是负完全取决于你是接纳,还是不接纳。你接纳,你把心敞开对待它,它就不再是一个负面的东西。所以正负完全是你主观去判定的,哪怕是极度悲伤的情绪,你当下也是可以完全敞开的,去接纳它,你哭也好,还是什么也好,你就让它这样运作,这个情绪饱满充分的运作,在你的身体里起着充分的那种化学反应。然后极致地去体验,快乐你就痛快地快乐,痛苦你就痛快地痛苦。

你根本就不会去区分,它是负面情绪还是正面,你只是痛快地体验和自如的如是,如果你带着那种赶紧让他流走的急迫的心理,那种急迫感依然是一种抗拒,依然是认为他不应该在这里。

所以哪怕是你最怕的情绪,你都可以用这种敞开心扉的态度去接纳,真的接纳了它也就自然的流走了。何况是这些小一点的只是觉得有点烦或者是觉得有点不舒服,可能随着你稍微打开一点心门,它就可以流出去了,没有那么难。

然后当你这个练习做得越来越多,其实你的你的功德也就积累下来了。什么叫忍辱,所谓真正的忍辱,就是你能消化这个情绪了,你不会再去激烈地把这个情绪反弹到外界,再去把它演绎出来,然后反映出来,那你的轮回其实就终止了。你的业力也就从这儿终止了,因为你消化掉了那个东西,你真的体验到了那个所谓的不舒服。那个业力自然就消了,就跟没有存在过一样。你想让它再留下,可能都没有机会再体验它。所以甚至是带着一种很珍惜这样的体验的态度,我这胸口闷闷的这个感觉到底是什么?我好好的去感受一下,带着爱带着觉知去感受它。

然后一步一步的走下来,你会有自己的一些体悟。你也会觉得当很多很多负面情绪被挖掘被释放被转化之后,你会感觉到你的灵魂升华了。当然,这只是一个形容,不是真的有一个灵魂,真的要升华怎么样,不是的,就是一种很纯然的感觉,就用这样的语言描述出来了。

你的心变得通透了,变得轻盈了,因为这些情绪附着在你的心脏上的时候,或者是你的身体里的时候,你是会感到非常非常的沉重的。你自己不觉得,因为你已经背了它多少年了,就像你如果24h腿上都绑着一个沙袋,你不论是睡觉还是起床,还是吃饭还是去外面干嘛你都带着这个沙袋,一年两年,3年5年,你根本就不会感觉到这个沙袋的沉重,因为你习惯了,只有当你把这个沙袋解开扔掉的那一瞬间,你才发现,你简直可以轻盈的上天了。

所以,情绪的力量也是这样的,它只不过不是一种物质上的那种重量感,是一种心灵上的重量感,生命在承受一种重量,而这种重量最初也就是由你对万事万物的定义和框架而来,你把一切万物都下了定义,然后在脑子里设定了这个东西应该是这样,应该是那样。你头脑里面的秩序看似是有序的,实际却极其脆弱,因为这个世界它不是由你头脑的定义来决定的,它有它自己运行的逻辑和实际。

所以出现了一个事情,与你头脑里那个秩序不符的时候,它打乱了你的秩序,而这种乱本身就会让你产生失去掌控的感觉。其实这是自我受到威胁的一种感觉,所以你会觉得烦,因为自我就是这样一个东西,他先定义了一个“我”,是这儿有一个我,然后再用外界的一切去填充这个我,让这个“我”看起来更加真实。

也因为这个东西是你虚构的,但是这个东西你又根深蒂固的相信它存在,所以你只能用外界的一切不断的来定义,这个自我定义,对我来说树就应该是绿的,屋子就应该是整洁的,爱人就应该是无条件爱我的,孩子就应该是听话的等等。你总结了一套一套的价值观,世界观,即我认为一切应该怎么样。

但是这些没有任何真实性。

真实性是什么?

当下这个孩子把屋子变成这个样子,这就是真实,这才是真实性,当下那个屋子就是这个状态,这才是真实性,这是它已经发生了的。

无论任何时候,你与那个已经真实发生,已经在眼前的事情去辩论说它不应该是这样子,你永远都会是输的,因为那个事实已经那样发生了。你在努力欺骗自己。

只是因为这个由头脑所主宰的这个自我,它有一套它自己想象出来的逻辑,然后用这套逻辑往事实上去套,去产生关联。

只是你有一个理想化的世界,但是你生活的是一个真实的世界。而看见这个真实是什么样子,才是一种能力,是一种智慧。

看见真实先接受这个真实,然后你可以自由去选择,我想把这个真实的状态变成一个什么样子,而不是现在,他是这个样子的,我不接受,我不愿意他是这个样子,然后直接产生情绪,产生内耗,产生的能量全部耗费在这上面。

而你,你看见那个屋子是那样的,你先生气先烦躁,然后把能量全部耗费在这个事情上,你到最后已经没有力气去收拾那个屋子,也没有力气跟孩子做一个心平气和的沟通。

所以,这个事情只是一个小事情,但是所有的事情,所有人类的烦恼都基本上是基于这个虚幻的自我,这里的程序化所得出的一个结论,这个世界应该是什么样的?我周遭应该是什么样的?然后拿这个你以过去的经验总结出来的一套东西,往未来,往鲜活的真相上面去套。真实是永远不可能被任何理论所套进去的。

实相就是每分每秒这样发生着,每一秒都是鲜活的,每一秒都是不可预测的,每一秒都是可能会超乎你想象的,每一秒都是全新的。

所以你不可能把你过去积累的经验“一切应该是什么样”套用到这个鲜活的生命里来

,生命是无拘无束的,就像孩子一样,他没有拘束,他不知道这些东西应该是什么样,或者是你认为他应该是什么样,所以他很自然地毫无拘束地在作为,这不是他的错。

所以先认识到这一点,就是你清醒地认识到,其实我也没有错,孩子也没有错,屋子变成这样也不是谁的错,这就是实相自己在发生的状态。

我的痛苦是来自于一个既定的思维程序与鲜活的生命,鲜活的实相产生了不符。从而产生了一种抗拒,我的烦恼是从这儿来的,而不是从孩子来的,也不是从那个屋子的那个状态来的。

烦恼永远是这个最根本的错误信念来的。

所以这个才是你能挖掘到的最底层最底层的信念,当然这个是我来替你挖的,你需要自己看见,自己清晰的意识到这个事实,烦恼的根源到底是什么?原来跟孩子没有关系,跟这个屋子是乱还是干净也没有关系。

烦恼是来自于一个错误的认知,我的认知“他应该是什么样”,所以当你自己去挖掘到这一层的时候,你也可以把这件事情去套用到其他你的烦恼上,很多其他的烦恼你也可以去问问自己,我这个烦恼是不是依然来自于我想把我的思维信念和体系套用到已经发生的事实上?或者是甚至还没有发生的,事实上甚至都没有发生,你已经在抗拒了,然后慢慢的就做这样的思想练习。试着去拿掉那个信念,问,如果我不再认为这件事情应该是怎么样的,那现在这件事情的发生会对我产生影响吗?那这件事情现在是这样发生的,我还会有这样的情绪产生吗?你去试验,你反复的去找这种感觉。

慢慢的,你会有一种惊喜的感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情绪系列三篇章之其三:解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scwm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