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吕氏春秋》结束了,看到书页完结,多少有点成就感——以往只知其名,以后就有底气了,多少能说出点子丑寅卯来。
但心下仍然有点不安,原因有二:
一是我所读的是节选本。买了市面上常见的版本,我原以为是完整版。在百度上查资料时,才发现又是节选版。国人总是“聪明”,打着古籍的名头,结果在内容上总是搞删减。也不知删掉了哪些内容?会不会错过什么“精髓要义”?
二是解读的深度问题。大学时,老师说“阐释之树常青”。对古籍内容能理解到什么水平,这其实也是带有很大的主观性的。同样读《孙子兵法》的人,用兵之道也会大不一样。《吕氏春秋》中的确有很多令人耳目一新的理论见识,但我的理解是否深刻到位,还需要在以后的时间里多来几次“回头看”加以验证。
古人今人都说不能死读书、读死书。那究竟怎么才算把书读“活”?却有没几个人能说的明白,总之就是看事实——当赵括把仗打赢,那就是丰富的军事理论家;打仗输了,那就是纸上谈兵。项羽的“破釜沉舟”、韩信的“背水一战”,如果都战败,那就是妥妥的违背军事规则、甚至违背客观规律之举。成功了,那就是规则的灵活运用、独树一帜的伟大创新。
所以,有没有把书看懂、看透,是需要一些实际做支撑的。
赵普治理了天下,然后说依赖了《论语》之功。谁能说人家没读懂、读通《论语》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