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早的酒为什么是用来吃的?
首先来说,最早的酒,是用来吃的,而不是用来喝的!具体理由如下:
第一,中国古代的酒,都是用粮食酿制的,没有经过类似于现在的蒸馏技术处理,酒里面还会有很多的粮食渣子残留,是一种粘稠、浑浊的混合液体,所以古代人才会说:“一壶浊酒喜相逢”,还有白居易写的“绿蚁新醅酒”。吃酒的时候是要筛酒的,也是因为酒里面有许多杂质,所以常常要用筛子过滤一下才能吃。那时候的酒,有点类似于现在超市可以买到的醪糟或者黄酒、稠酒等,度数也都不是太高,所以,古代人的酒量好像都很大,常常都是要“大碗喝酒”的,所以,李白才敢“斗酒诗百篇”,武松在景阳冈打虎才遇到“八碗不过岗”的劝阻呢。
第二,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古代的粮食非常紧缺,老百姓们能吃饱肚子就算不错了。所以,古人都非常珍惜粮食,谁若浪费粮食就骂他“造孽”呢。一般人喝完酒后,连剩下的酒渣子都要吃干净了,所以,那时候喝酒也叫吃酒。
第三,常言说,酒是粮食的精华。所以,古人把吃酒和吃饭放在了同样重要的位置上,记得有个成语叫做“酒足饭饱”--那意思就是:酒吃足了,饭也就吃饱了。
所以,古代人饮用的是稠稠的、浑浊的酒,没有办法直接喝,也喝不干净,只能是吃酒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