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你在农村生活过,对这个东西一定不陌生,当然我们也叫烧麦,地地道道烧的麦子。每年五月末六月初,在北方许多的小麦都进入了成熟期,如果你有闲情逸致,这个时候就可以去麦田撷取少许麦穗,回到家,放在明火上一撩就去了麦芒,烤熟悉了麦粒儿,然后用手在簸箕里把一年半载穗来回地揉搓,麦麸和麦芒等等都与泛着青色的麦粒儿分开了,抓一把吃起来软香不塞牙,一嘴的清香。
当然在大城市可能没有这种待遇,大的时候也懒得费事;倒是小时候经常家里的大人会给孩子弄点吃吃,真是上好的美味,唇齿留香。不过,说起“烧麦”倒是有许多的说法,除了上面介绍的原始东西,还衍生出许多的花样来,写之前我问了一下度娘:烧麦又称烧卖、稍美(内蒙古写法,音shāo mài )、肖米、稍麦、稍梅、烧梅、鬼蓬头,是形容顶端蓬松束折如花的形状,是一种以烫面为皮裹馅上笼蒸熟的小吃。形如石榴,洁白晶莹,馅多皮薄,清香可口。喷香可口,兼有小笼包与锅贴之优点,民间常作为宴席佳肴。在中国土生土长,历史相当悠久。明末清初起源于内蒙古西部地区,后流传至京、津称为烧麦,而后至江苏、浙江、广东、广西一带,人们把它叫做烧卖;南北方的烧麦在制作材料做法等方面有很大差异。别说我偷换概念,北方人看到图了会说是烧的麦。倒是超市现在出售一种小点心也是叫“烧麦”,也曾买过,其实就是膨化食品,跟豆腐块似的,只是拿了“烧麦”的名字。
昨天带着孩子逛超市,发现一种小时候我们经常见的东西:“糖豆”。不过商家倒是给它起了一个别致的名字,叫“吉利果”。记得小时候吃得最多的就是“江米球儿”和“糖豆”了,当然还有其他。“江米球儿”前期博文做过介绍,而“糖豆”呢,就是白糖或者什么与淀粉和到一起做得跟豆子一样的东西,吃起来淡淡的,甜甜的。小时候如果弄几颗含在嘴里,别提多惬意了。之前也说了,当年物资匮乏,糖根本就没有足够的供给,这就是当时国穷的最基本表现。
当然绕了这么一大圈子,主要还是想说,在家的几天,真的是体会了小农民的幸福。今天一下午的时间,我就带着七岁多的小公主,就在出门不远的乡间路上呆着,阳光明艳,和风柔媚,看孩子在路边玩耍,自己却望着还算美好的天空,看着站眼前一望无际的麦田,风吹麦浪,一切的烦恼都烟消云散了。随手拍了一张照片,以飨众亲。当时是多云,眼前的光影也能看出远近景致明暗有两部分,远处灿然一树的是泡桐花,可能城里人鲜有所见,虽然普通却是满眼的华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