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悦读创享东写西读樊登读书书友创作
以讨好、委曲求全来维系的亲密关系,快乐只是虚假的面具

以讨好、委曲求全来维系的亲密关系,快乐只是虚假的面具

作者: 坐看 | 来源:发表于2019-12-22 21:46 被阅读0次
    图片来自网络

    “如果不去遍历世界,我们就不知道什么是我们精神和情感的寄托,但我们一旦遍历了世界,却发现再也无法回到那美好的地方去了。

    当我们开始追求,就已经失去,而我们不开始寻求,则根本无法知道自己身边的一切是如此可贵。”

    人们很多时候,都很懵懂。因为不甘心人生的贫乏,总是向外孜孜以求,当历遍世界才发现,最终要找的是走回内心的路。

    人生的历程也许就是出发、寻觅、回归的旅程,没有出发,永远无法回归,没有回归,人生又如脱缰的野马,漫无目的,无处归依。

    读完华裔作家伍绮诗的《无声告白》,感悟人生兜兜转转,每个人都会经历这些风雨洗礼,在跌跌撞撞中体悟出人生的真谛。

    图片来自网络

    讨好他人,委曲求全,快乐就成了虚假的面具

     莉迪亚死了。

    这个获得父母所有关注与期待的女儿,家庭的中心,不堪重负,在15岁那个深夜,卸下了一身伪装,将自己沉入静静的湖底......

    噩耗传来,惊天动地。父亲詹姆斯、母亲玛丽琳、哥哥内斯、妹妹汉娜,每个人都失魂落魄,无法释怀。

    母亲玛丽琳是个好强的美国姑娘,她梦想成为女医生,掌控自己的人生,但丈夫詹姆斯并不了解她。在孩子小时候,她曾不惜离家出走去追梦,最终因再次怀孕而放弃。

    这时,乖巧的莉迪亚成了她的希望,培养女儿实现这个梦成为执念。

    而父亲詹姆斯作为顶替移民者的后代,虽拥有在美国长大的光环,但从小受尽了歧视与冷遇,即使他是哈佛的高材生,也无法融入人群,这成为他一生备受煎熬的自卑与痛楚。

    于是他将期待,落在有一双蓝眼睛的莉迪亚身上,盼望着她能完美的融入人群。

    而莉迪亚呢?

    5岁那年母亲的出走,让幼小的她从此无法安宁,时刻恐惧噩梦重演。她认为自己不够好,母亲才会离开,她发誓,只要母亲回来,她会实现母亲的一切期待。

    这个幼小的孩童,为了讨得母亲欢心,懵懂中就丢弃了自己。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曾有过这个阶段,想要获得更多的疼惜与关注,去讨父母欢心,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加深亲子亲密度,但若委曲求全到完全没了自己,亲子依赖反而会变成束缚的牢笼。

    图片来自网络

    莉迪亚不喜欢深奥的学习,但母亲喜欢她努力学习的样子;她没有一个朋友,但父亲期待看到她与朋友打成一片。

    于是莉迪亚面对母亲的学习安排,总是欣然接受;在父亲每次回家时,假装正在与朋友通话聊天。但她假意逢迎的背后,只有疲惫与无法实现父母期望的无力。

    聚焦在莉迪亚身上的关爱,像不断落下的雪花,压得她喘不过气;而哥哥内斯和妹妹汉娜,则活成了家里的隐形人。

    在父母眼里乐观、积极、人缘好,样样优秀的莉迪亚,只有内斯看清了她的不快乐,内斯成了带面具的莉迪亚的救赎,唯一能说真话的透气孔。

    在内斯收到哈佛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时,莉迪亚的世界坍塌了,内斯走了,她感到无法呼吸。

    亲子关系、亲密关系,若是以讨好、委曲求全来维系,那快乐只是虚假的面具。

     讨好他人,委屈求全,换不来平等的对待、真正的快乐。而内心的空洞与寂寞,却会在时光的沉淀中累加,直至灭亡,或爆发。

    弗洛姆在《逃避自由》中说:“现代人在幻觉下生活,他自以为了解所想要的东西,而实际上他所想要的是他人所希望他要的。

    如果说命运是一条河,那每个人都应该成为自己的摆渡人,而不是他人的附属品。

    图片来自网络

     

    成为自己,而不是别人;对自己怀抱希望,而不是期待他人

     记得赫尔曼.黑塞曾说:

    “对每个人而言,真正的职责只有一个,找到自我,然后在心中坚守其一生,全心全意,永不停息。所有其他的路都是不完整的,是人的逃避方式,是对内心的恐惧。”

    当我们选择成为别人,或别人期望的样子时,人生就不再完整,不再纯粹,而裹挟着太多世俗的眼光与妥协。

    玛丽琳的母亲期待她选择一个有身份、地位、和她相称的男子,而玛丽琳却不愿像母亲那样成为家庭主妇,但现实最终让她活成了自己讨厌的样子,她彷徨、恐惧,不惜离家出走,来对抗。

    但她没有坚守梦想的韧劲儿,当遭遇难关,当现实与梦想难以调和时,她选择了妥协,但内心的不甘,又驱使她从女儿身上获得慰籍。

    而幼小的莉迪亚也因恐惧,在还没来得及憧憬时,就放弃了自我,成为依附在父母身上的不完整个体,并且一直延续。

    也许这个家庭的悲剧,家家户户都有其影子:那些因自己的不甘,而渴望子女光耀门楣的强烈渴盼;那些因内心的不安,而妥协于父母要求的乖巧孩子。

    每个人,都需要成为自己,而不是成为别人,或让别人替代自己。想让孩子优秀,自己先成为优秀的人,想让孩子爱学习,自己先走在爱学习的路上。

     这才是正理!

    那些对自我的放弃与逃避,内心深处都藏着对自我的否定,不相信自己,更不懂得提升自己。

    人这一生都在与自己的负面意识对抗,整合着自己自童年起就形成的性格

    经历造就了我们的性格与生活,人生的梦想无论是什么,最重要的并不是结局,而是过程中我们对自己的了解、接纳与整合,它在不断塑造着全新的自己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卡伦.霍妮说:“我们终其一生都在寻寻觅觅人生的意义,而人生最重要的,是保持内心的平和,自我完善,实现内在的完整,我们要勇于去面对内心的真实情感,卸下所有的伪装。”

    图片来自网络

    人生悬崖绝境处,便是突破重生时

     贝多芬双耳失聪下,创作出无人匹敌的传世乐章;海伦·凯勒双目失明、两耳失聪,依然努力摆脱了被同情的命运,获得所有人的尊敬。

    人生逆旅,那个最不幸的人,也可以逆转为世界的宠儿。生活的苦难,并不是要将我们赶上绝路,而是锻造出我们最美的自己。 

    “人生悬崖绝境处,便是突破重生时。

     “上帝让我们身陷绝境,不是为了杀死我们,而是为了唤醒我们,让我们去迎接新生活。

    这个时代,人人抑郁、自杀攀升,很多人都在追溯社会、经济、家庭的原因,但可有思考过:生命绝境处的契机

    每一次磨难,对生命来说,都是一次蜕变的契机,要先有破茧而出的痛苦与奋力,才能成就化蝶般耀眼的生命蜕变。

    玛丽琳和詹姆斯,他们在课业、技能上都足够优秀,但对生命的反思,对人生的智慧却获取不足,他们在厚厚的茧中,没力气成长,更没有破茧而出的毅力,寄希望于女儿化茧成蝶。

    而莉迪亚则背负沉重的期待,被困于茧中,在漫天的黑暗中看不到光明,最终走上了绝路。

    反观内斯,虽然也有他的局限,但对于失去母亲的恐惧,父母忽视的痛心,他求而不得后,找到了其他替代的方法,在无垠的太空中,他那些感受变得遥远而微不足道,他渐渐将生命的重心转移,找到了自己新的方向。

    人总需要爱着点什么,用来对抗漫长人生中的颓丧与灰心,保有绿意葱茏的生命活力。

    李欣频老师有句话发人深省:“一个人的成功,不在于他打败了多少人,而是他征服了多少风雨挫折。

    生命的意义,也许就在面临风雨挫折时,能找到一条穿破黑暗、拥抱光明的路。每个人在生命的低谷中,都拥有绝处逢生的生命反弹力,是沉沦还是跃起,全看你自己。

    在人生的长河中,跌倒是命运的无常,爬起来往前走,却是个人的选择。如何走好,则需要智慧的指引,生命教育的启迪,与开阔的眼界与心胸。

    诚然,莉迪亚以死的代价,震醒了她的家人,一家人开始看见彼此,坦诚面对自己的内心,所有的矛盾在死亡的阴影下得以消融。

    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真正让亲子关系、亲密关系走向一个良性循环,需要的努力绝非一朝一夕。

    莉迪亚的死,像一颗投入湖心的石子,泛起的涟漪,也许一生都会在所有人心中延续。但生活的艰难不是你接受一个教训就可以过好一生,而是你要时刻懂得反省,保持向上的心态,保有跃起的力量,在困境中,有突破重生的毅力。

    图片来自网络

    “如果不去遍历世界,我们就不知道什么是我们精神和情感的寄托,但我们一旦遍历了世界,却发现再也无法回到那美好的地方去了。

    当我们开始追求,就已经失去,而我们不开始寻求,则根本无法知道自己身边的一切是如此可贵。”

    《小王子》的话言犹在耳,人生中的每一步都没有回头路,虽然残酷,虽然痛心,但痛定思痛过后,活得越来越清醒通透,就是经历的价值。

    这就是人生。

    END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以讨好、委曲求全来维系的亲密关系,快乐只是虚假的面具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skan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