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1]),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2],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3]”,有《陶渊明集》。 写作背景:陶渊明的时代,是门阀士族的时代,政治黑暗,官场腐败,且易招来杀身之祸,他痛感世道的险恶,生活的艰辛,又不愿为五斗米折腰,终于在义熙元年(405年),他四十一岁时,当了八十余日的彭泽令后弃官归隐,长归园田,不再出仕,亲执耒耜,躬自劳作。
由于社会的长期分裂和动荡不安,再加上统治者的荒淫奢侈,许多敢于批评朝政的士大夫文人,动辄被无辜杀戮。因此,当时文人们惧谈政治,尽是躲开政治,有的以游山玩水,隐逸不仕,酗酒放浪,玄学清谈等方式来表示自己没有政治野心,免得被统治者猜忌,以招来人身伤害。 感受:陶渊明虽结庐在人境,其身虽不能超然于物外,但仍能做到心远地自偏,抛弃一切功名利禄,让心超然于物外。他说拥有的正是一种平和的心境,不受世俗的价值观所困扰,也正因为有此心境他才能在采菊东篱下的时候,悠然见南山。而今纵使南山就在眼前,也不可能像陶渊明那样以悠然心境陶醉其中,去享受此情此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