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竹影飘摇
文字像星星,照亮所来径
2018年10月20日 星期六 晴
题目所述的念头在一瞬间产生,当时在看安妮宝贝的《莲花》。
多年前慕名读过她的《八月未央》,说实话不是很喜欢。弥漫在字里行间的晦暗、压抑,不但场景离我的生活远,情调也是我不能接受的。
后来安妮宝贝就成了作品被我浅尝辄止的作者之一。文字与人似乎也讲缘分,她的作品一直被许多人喜欢着,有的被拍成了电影。我也继续着阅读之路,寻己所好。
对于阅读,有人将其延伸成为职业,例如作家,读是写的前期工作;有人完全视其为爱好,例如我。读小说读散文,从国内作品读到国外经典,读多了,输入的文字和情感在头脑里酝酿发酵,久而久之便呼之欲出,非要写下来不可。但时至今日,阅读仍是我的第一爱好,写作如同喝茶时配一段音乐,点缀而已。
现在我确定,人喜欢什么有时候是与生俱来的,不全在于引导。我从小便对文字有独特的感知,有时与小伙伴们打口袋、藏猫猫激战正酣,一张图片,一页废报纸,能够毫不费力地诱惑我脱离她们的队伍,痴呆呆地看上半天。
经常会被文字的美打动,情不自禁。
七十年代初出生在农村,家里不富裕,除了按部就班地去学校读课本,课外书绝对是奢侈品。
小学一年级,班主任老师问有谁要订《新少年》杂志,全班三十几个孩子,也就两三个报名的,我实在想订,但又害怕家里没钱,老师可能看到了我的犹豫,说:“你爸爸已经给你订了。”那时父亲尚在小学校当老师,我心里一阵狂喜。
第一期《新少年》来的时候正值寒假,清楚记得是班主任老师的侄子帮忙把书送到了我家里。浅褐色的封面,一只威武的大公鸡昂首挺立,后来再想起这事儿,根据年龄推算,当年应该是鸡年,那只公鸡是有来头儿的。书捧在手里如获至宝,默默翻阅了无数遍,尽管好多字不认识,但有图啊,我硬是图字结合,把一本书读懂了,整个寒假都过得有滋有味儿。
二三年级时流行看小人书,家里拿不出钱来买,况且小人书那么多,哪能买得全呢。于是我就像一只支起鼻子循着香味找肉吃的小狗儿,谁家有小人书就想办法往谁家去。班里有个女同学,她哥哥比我们高一个年级,是家里的几代单传,被一家人宠的不得了,当然也被寄予厚望。偏巧哥哥爱看小人书,符合家里书香传家的愿望,他家顺理成章藏书深厚。
想接近书需先接近妹妹,同班同学,自是容易得多。那时班里经常分学习小组,放学后一起写作业。虽然两家离得远,我总是申请和妹妹分在一组,而且乐于去她家学习。
我央求妹妹帮我找小人书看。她家有个三层抽屉的橱柜,每个抽屉里都摆满崭新的小人书,散发着油墨和纸的香气,要知道,同学间日常传看的小人书,大多卷边儿、缺页或者脏兮兮。每次看她打开抽屉,我都激动得手心出汗,如果对面有人,肯定能见我两眼放光。妹妹害怕哥哥,只能趁哥哥不在家的时候让我看书,看完物归原位,借给我拿走是万万不敢的。
小时读书,既没有目标也不求目的,非常单纯地喜欢,完全出于自觉。
初中时,好多个村子的孩子集中到一个学校,认识的人多了,有机会借到一些有模有样的课外书。初一那年暑假读了《西游记》,初二课堂上偷偷读了《红楼梦》,《聊斋志异》是在一个寒假读的,都是名著。后来想想,那时农村有藏书意识的人家本就不多,不敢求汗牛塞屋,选几本名著撑撑门面已是难能可贵。也接触到了《青年文学》、《故事会》等杂志,下午自习课时若没有老师来,我常常会看到连放学时间都忘了,要同伴来喊我回家。
通过读那些课外书,我知道了这世界从前和现在不一样,知道了即使同是现在,此处与远方也不一样,天下人不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还有一些地方灯红酒绿,有一些人可以纸醉金迷。
爱读书最直接的好处是语文成绩好。初中时我的作文经常被当做范文,在本班级读,到其它班级读,直接在语文老师办公室读,写在学校的宣传栏里供全校师生读……如今想想多风光的事啊!可当时一门心思觉得写得不好,别人越夸奖我,我越不自在。
也有颇自豪的事,初二时,有一次语文老师看过我的预习笔记后,很郑重地说:“语文课你都可以不听了,你这预习笔记比我的备课笔记做得还要好。”当时我嘴上没说什么,心里却是美滋滋的,这么多年都没忘。
初中毕业直接读中专,与文字毫无关系的专业,从农村进入城市,心里充满了各种新奇感。最打动我的是学校的图书馆和阅览室,我就像一条长期缺水的小鱼一下子跳进了大河里,终于可以畅畅快快地游几下了。想去图书馆去图书馆,想去阅览室去阅览室,面对满墙满壁的书,可以挑挑选选,好不惬意!
说实话,四年中专生活我的专业课成绩一塌糊涂,如今我还感激亲爱的老师们能够高抬贵手让我毕业。倒是闲书看了许多,不一一列举了。图书馆不常开放,借书要排队,但向同学借图书卡,一次可以多借几本。阅览室与教室在同一座楼,下课就能去,非常方便,里面的杂志和报纸也多,按期推送,比我们现在市图书馆里的阅览室好多了。整座校园里,阅览室是我最喜欢的地方,也是我去得最多的地方。
有一种说法,人生有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对照我的阅读,从小学到初中那一段,当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中专四年直到毕业前几年,便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如今又到了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境界。
其实啊,那段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日子最难忘,虽然有波折,不好过,但蛮有意义。它如同想登上山顶必先爬坡一样,必经的过程无法跨越。那段时间,心里所有的茫然、彷徨、无助,通过读书,被熬成隐忍、从容、通透。书矫正着我的三观,我的目光穿透纸面,找寻着文字背后的生存智慧和生活真谛。
任何事物的成长与发展都有规律可寻,都需要某些因素的帮助,这些因素带来的可能是痛苦,也可能是愉悦,但都不可或缺。在这些因素之外还要有一种无形的支撑给灵魂助力,对我来讲,这种支撑就是阅读。
之所以看《莲花》想到了这些,是因为我看到了安妮宝贝文字的改变,说不出这种改变好在哪里,只能说我更爱读她现在的文字,她现在的笔名是庆山。
网友评论
竹子姐姐从小就有书看,真是幸福得不得了
现在更是时时处处都透着睿智,通透,真好。
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嘿嘿。真好。
写文啊,我喜欢瑋儿姐说的,只有自己把日子过得澄澈透亮了,文字才清亮有灵气。这是练习不出来的东西。
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至,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如此而已。
有如一枝“素雅淡香的茉莉花”。
以上这几句话,是我近期读你的文字的一点心灵感受。前几天深夜,写在我微信的收藏栏里,今天忍不住粘贴在你文下。
越来越好,加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