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组对13组的评价

作者: 高玉荣Cloris | 来源:发表于2018-04-16 23:10 被阅读0次

    二组-教学设计评价

    十三组选取的是关于KI的两个原则:

    反思观念和让思维看得见

    关于反思观念,对组这样解释的:

    鼓励反思(运用元认知策略)。激发学生开展对自己学习进程的监控以及对自己的观念进行整理的活动,帮助他们找到自己与观念之间的联系以及解决自相矛盾的问题,发展一致性理解。

    由此可以看出,对组对反思观念的理解透彻,一语中的指出反思观念就是帮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观念进行监控,并帮助学生自己找出已有观念与添加的概念之间的自相矛盾的地方,然后调整,进而促进学生一致性理解的发展。

    对组还结合网站内容给出模型示例介绍反思观念使用的实践模型:

    通过问题的层层深入

    一、 通过每一个小环节进行反思

               

      为什么加利福尼亚在六月更热,在十二月更冷一些?

            ↓

    在不同纬度城市的季节性温度模式是如何不同的?

            ↓

    分析全球的温度模式图

            ↓

    根据在调查研究中收集到的东西,增加一些观念在观念篮里

            ↓

    通过同学的答案进行反思

    这给对组的启示是:在进行科学设计的每一个环节中的细小方面,要给学生一个反思的过程,一个进行思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教师有技巧的引导,具体如下对组1.0到2.0版本的变化:

    (二)、探究活动一:热是怎样在物体中传递的。

    1、指明探究方向:                                                      师:有了疑问,就得有研究方法,如果老师提供给你们材料,你们能不能根据自己生活经验,设计一个实验方案?(能),如果大部分同学已经做好,我就拍手提示你好吗。                                                                      下面听清要求:打开盒子,看看里面的材料,然后设计出你们的实验方案。

    (设计意图:用拍手提示同学们迅速从讨论状态回到课堂,既不统一强制,又能防止学生没有时间观念。提出实验要求时,“要求”二字先入耳,避免学生无目的行动。)

    2、学生分组(5-6人)讨论实验方案,每个人在组内发表意见,最终形成每组独特的实验方案。在此过程中,教师巡视并指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讨论。                                                 

    3、每组派代表汇报实验方法:小组之间可以互相质疑并提出意见,根据提出的意见每组进行自我反思,形成每组科学的独特的实验方案。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作补充提示。

    (三)探究活动二:物体传递热的能力相同吗。

    1、引出探究话题:                                                                师:在探究一中同学们已经通过自己组中独特的实验知道了物体是怎样传递热量的。那么,在刚刚实验的过程,我们有很多的实验材料,比方说刚才有的同学提到了勺子,生活中的汤勺一般都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你知道是为什么吗?                                                                  2、学生解释。

    学生开始讨论并解释上述问题                                                                师:从同学们的解释中老师听出一件事来:不同的材料,传递热的能力是不一样的。是不是这样呢?让我们再来通过实验模拟看看。(师出示装有实验器材的杯子)我把各种不同的材料装进杯子中,我们可以用什么代替热汤?(热水)好,老师给你提供热水,记住,实验完后,把热的和不热的物体分开,这样方便汇报。3、学生验证。小组间自由合作讨论,通过对比反思,编写报告。                                                          4、学生汇报。学生在此过程中倾听不同小组以及老师的建议,最终形成正确的科学概念,真正理解不同物体传递热的能力。

    提出汇报要求:这次我们汇报的要求有所改变。因为每个小组的实验材料都不相同,所以其他小组汇报时,要认真倾听,相同的内容标出来,不再汇报,他有你们没有的内容,听清记在脑子里,这是你们向同学学得的知识。他没有你有的内容,请你起来补充,让大家一起分享你们的收获,好吗?

    (要求目的:利用汇报环节,继续培养学生善于倾听的优良习惯,同时也渗透了善于向他人学习的意识)

    5、教师小结:不同物体传递热的能力是不同的,容易传递热的物体,叫做热的良导体,不容易传热的物体,叫做热的不良导体。其实,人们早就发现了这一现象,并把它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为生活服务:当需要热的时候,就用热的良导体材料,不需要热和防止热量散发的时候,就用热得不良导体材料。你能举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吗?

    给对组的启示:不仅要在每个环节进行引导,逐步深入,也要把握整体的过程。

        对组运用反思的观念,一步步优化教学设计,从单纯的让学生小组实验汇报到教师指导学生先小组交流质疑反思再交流汇报,层层引导深入,同时有意识使各环节环环相扣,把握整体的过程。但遗憾的是没有具体指出引起学生反思观念的前因后果,即什么引发了学生的反思,学生可能反思到的结果是什么,学生是否真正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建构出对事物的一致性理解?

    下面是对组呈现的完整的教学设计2.0的版本:

    2.0版教学设计

    科学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

    关于温度、热、热传递、导热性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理念】                                                    1、科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新课程标准体现的教育理念之一也指出课程要回归生活。本课的教学设计就是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通过我们身边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在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科学知识,明白科学道理,从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意识到生活中随时随处有科学。                                                                2、规范细节,养成良好的科学素养。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应以学生的试验设计、认真观察、科学记录、条理表达、乐于合作、善于倾听、客观评价等能力的训练作为切入点,在每一个细节之中,逐步规范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探究习惯,以达到受用终生的目的。

    【教学重难点】

    重点:关于温度、热、热传递、导热性核心概念的理解以及在实际中的运用。

    难点:通过实验对导热性、热传递的理解以及区分热的良导体和热的不良导体。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温度、热、热传递、导热性的概念和在生活方面的意义;能知道温度是表示冷热程度的物理量;热传导的特点是热沿着物体从温度高的地方向温度低的地方传递。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教师实验以及小组内部实验法、讨论法,能够在互动中合作完成不同材料物体传热性能的比较;能够分析热的良导体与热的不良导体在生活中的运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对探究合作科学实验的浓厚兴趣;学生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材料准备】                                               

    学生实验材料:                                                     

    1、涂好腊油的圆铁片、小铝条、方铝片各3片,酒精灯、钳子、火柴。                  2、泡沫条、铜棒、铁棒、玻璃片、铅笔、木头筷子、塑料棒、瓷勺、杯子、热水等。                                                 

    教师演示材料  两个完全一样的带盖不锈钢杯子、蜡烛、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感受温度和热

    1、师出示两个完全一样的带盖不锈钢杯子提问:老师这里有两个完全一样的杯子,里面分别装了凉水和热水,不打开盖子,谁能判断出哪个杯子里装有热水? 2、学生判断:用手摸,热的杯子里装的是热水。师追问:你断定这个杯子里装有热水的依据是因为——?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两个不同状态间可以比较温度的高低(师据学生回答板书课题)                     

    3、学生质疑:                                                                 

    4、师归结问题,引导出探究重点:杯子是怎样变热的?(板书“?”)

    (设计意图:采用问题式引入,让学生在借助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了解温度,了解热,能更加有效的激发起学生学习探究的欲望,为有效问题的产生创设良好的铺垫。同时让学生体会到科学就来自生活,)

    (二)、探究活动一:热是怎样在物体中传递的。

    1、指明探究方向:                                                      师:有了疑问,就得有研究方法,如果老师提供给你们材料,你们能不能根据自己生活经验,设计一个实验方案?(能),如果大部分同学已经做好,我就拍手提示你好吗。                                                                      下面听清要求:打开盒子,看看里面的材料,然后设计出你们的实验方案。

    (设计意图:用拍手提示同学们迅速从讨论状态回到课堂,既不统一强制,又能防止学生没有时间观念。提出实验要求时,“要求”二字先入耳,避免学生无目的行动。)

    3、学生分组(5-6人)讨论实验方案,每个人在组内发表意见,最终形成每组独特的实验方案。在此过程中,教师巡视并指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讨论。                                                 

    3、每组派代表汇报实验方法:小组之间可以互相质疑并提出意见,根据提出的意见每组进行自我反思,形成每组科学的独特的实验方案。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作补充提示。

    重点提示:                                                                  A:钳子的作用:安全,防止烫伤。                                                      B:熄灭酒精灯时要用盖盖灭,严禁用嘴吹。                                              C:借助彩色蜡的融化观察热在物体中的传递。

    (设计意图:学生的猜测根植于他们的经验,来源于他们的生活,在实验设计中,通过各小组的不同设想和对存在问题的提出,使学生的思维得到相互碰撞,使实验设计得以完善。同时借助生活材料,使内在的“热传递”得以外显,形象直观、方便观察。)

    4、学生实验探究。                                                 

    师:结合刚才我们的讨论,先完善好你们的实验方案,再进行实验,并及时记录实验现象,完成实验报告单。                                                      5、研究汇报:                                                        汇报要求:要想取得发言权,必须先对前面小组的汇报进行评价,然后通过实验对比发言,并进行自我反思,相同的内容不要重复,否则取消发言权。

    (设计意图:利用对汇报要求中的评价手段,提醒学生注意倾听,逐步培养学生善于倾听同学发言的良好学习品质。同时利用实验报告单,引导学生重点突出、条理分明的进行汇报,培养学生表达交流的能力。)

    6、教师小结:通过用不同的材料来进行实验,同学们发现了同一个现象:热都是从温度高的地方传递向温度低的地方,像这样在固体中传递热的方式科学上称为传导。(板书:传导)。                                                    7、解释生活现象:现在,谁能解释杯子是怎样变热的?                                  师谈话:其实,像这种传递热的现象在生活中还有很多,你能再举几个例子吗?

    (设计意图:在生活实际中蕴含着科学道理,利用科学道理解释生活现象。让学生从科学探究再次回到生活中来。此环节中,如果学生提到勺子,教师要注意加以利用,过渡到下一环节。)

    (三)探究活动二:物体传递热的能力相同吗。

    1、引出探究话题:                                                                师:在探究一中同学们已经通过自己组中独特的实验知道了物体是怎样传递热量的。那么,在刚刚实验的过程,我们有很多的实验材料,比方说刚才有的同学提到了勺子,生活中的汤勺一般都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你知道是为什么吗?                                                                  2、学生解释。

    学生开始讨论并解释上述问题                                                                师:从同学们的解释中老师听出一件事来:不同的材料,传递热的能力是不一样的。是不是这样呢?让我们再来通过实验模拟看看。(师出示装有实验器材的杯子)我把各种不同的材料装进杯子中,我们可以用什么代替热汤?(热水)好,老师给你提供热水,记住,实验完后,把热的和不热的物体分开,这样方便汇报。3、学生验证。小组间自由合作讨论,通过对比反思,编写报告。                                                          4、学生汇报。学生在此过程中倾听不同小组以及老师的建议,最终形成正确的科学概念,真正理解不同物体传递热的能力。

    提出汇报要求:这次我们汇报的要求有所改变。因为每个小组的实验材料都不相同,所以其他小组汇报时,要认真倾听,相同的内容标出来,不再汇报,他有你们没有的内容,听清记在脑子里,这是你们向同学学得的知识。他没有你有的内容,请你起来补充,让大家一起分享你们的收获,好吗?

    (要求目的:利用汇报环节,继续培养学生善于倾听的优良习惯,同时也渗透了善于向他人学习的意识)

    5、教师小结:不同物体传递热的能力是不同的,容易传递热的物体,叫做热的良导体,不容易到热的物体,叫做热的不良导体。其实,人们早就发现了这一现象,并把它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为生活服务:当需要热的时候,就用热的良导体材料,不需要热和防止热量散发的时候,就用热得不良导体材料。你能举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吗?

    【布置作业】

    解释生活现象:还是让我们回到厨房中,探索一下厨房中热传递现象以及厨房里的良导体和不良导体。

    我们组的评价:

    首先,对组的教学设计方法完整详细,包括教学内容、教学设计理念、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材料准备、教学过程、作业布置等内容,清晰详细,显示出对组用心、细致,给读者及我们组的评价提供了方便。

    其次,对组很周到的注意到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让学生注意实验器材的操作安全,并附有详细的板书细节。把拍手等肢体语言巧妙地融入课堂,新颖创意。课堂环节环环相扣,首先是感受热与温度,巧妙地用判断区分热水杯子和冷水杯子来引入,同时为下一步“探究热是怎么样在物体中传递的”做铺垫。然后利用学生观察到的物质材料不同,探究不同物体的热传递的能力?

    然后对组注重对科学知识的应用,让学习回归生活,布置作业,解释生活现象。

        下面有几处不成熟的小建议供大家和对组思考讨论:

    教学重难点是对教学目标的分析得来的,建议对组可以考虑一下,将教学重难点放置于教学目标之后。

    首先,在实验的导入过程中,用手对冷热水的触摸来感知冷热是直接的非科学分方法,在此基础上要引导学生学习用温度计来测量温度,因为手作为人体的感官器官是具有相对性的特点,缺乏科学对温度的恒定的确定性。

    其次,对组的教学环节层相扣,但对学生自己操作具体的实验过程描述相对缺乏清晰的猜测和描述。放手让学生自己根据实验器材来实验,会导致实验效率低下,学生漫无目的,

    再次,对组的启发性不强,在实验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实验,教师在巡视过程中使学生朝着正确方向讨论,在此过程中没有使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反思,而是让学生自己探索,老师根据学生探索方向予以指正,没有注意到学生对于热传递的现象的反思与辨分,而是直接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实验直接得出结论。缺乏学生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的反思与构建活动,而是直接根据教师事先提供的实验材料来实验。

    最后,针对金属天然是冷的迷思概念缺乏点睛之笔的解密和印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组对13组的评价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spyk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