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世界读书日。
在这一天,朋友圈特别火爆,各种晒书的、发读书购书活动的,声音一浪高似一浪,好生壮观。
这一刻,我有点目眩了,中国人民原来都如此爱读书,我却不曾知道。
这的确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
现代社会在强大的竞争压力之下,人们愈发意识到读书的重要性。各种知识付费工具的出现,比如樊登读书、睿问、有书、微信读书等等等等,人们对知识学习的渴望程度,让我有一种看到自身及社会希望的感觉。
高晓松曾说:只要在读书,就是在让自己成为一个不太苟且的人。
什么叫诗和远方?就是让自己更辽阔,而读书就是让自己变得辽阔的一个过程。
于是,我们开始每天读大量的书,想要喂饱自己看上去有些空乏的大脑,想要和诗和远方做更深入的链接,可惜的是,我们往往在把书往手边一扔之后,却又仿佛什么都不记得了。
那么,我们是真的被书喂饱了吗?或者说这种喂养的方式真的是对我们自身有益的吗?
因为长期以来大脑的空虚,因为周边环境的逼迫,因为成长的焦虑抑或其他,我们有些许人读书只是单纯为了读书而读书,我甚至这样问过我自己是否也是出于这种目的。
大量读书本身没有错,但怎么喂养,具体的喂养方式很重要。
拿听书来说,它是一种快速激发我们大脑,往大脑喂养养分的方式。但许多人听书的背后会少了自己的思考、反思、整合甚至实践,文人大家对书的解读中也会带着许多自己对书的思想,如果我们真的想要把书中的内容读懂读透读成自己的的话,我想我们需要主动创造点什么。
其一,深度阅读
带着问题对书中的内容做深入探究,形成自己的知识框架,构建知识体系,这一维度一定是融入了自己的理解和认知。
所以如何整理读书笔记,如何从单纯输入变成主动输出,这需要我们不断思考。
其二,与实际结合
读书后与现实生活、工作的结合需要花时间去思考,去实践 ,知识点的涉猎如果只是储存在大脑中,记忆起来往往比较困难,如果能将书中的内容转化为实操,这可以较大程度地提升我们对书中内容的理解,在解决问题中进一步激发我们的记忆力与创造力。
拿培训工作者来说,读书可以转化为课件,而在课件创作的过程中,我们对于书本内容的理解会升级N个level。最终,我们还可以用授课的方式,成功将这些提炼化的思想、方法等传播分享给更多的人,创造更多的能量,这对培训工作者本身无疑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
我想我们都不愿意当被喂养的书呆子,读死书;我们更愿意当主动创造者,把书读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