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会根据收集到的信息形成他们对世界的预期,进而塑造自己来适应环境,而早期形成的经历又会进一步影响他们此后很长时间对自己和他人的看法。
行为:父母送孩子上学,离开时孩子哭了。
父母的反应(1):“别哭哭啼啼的!”
形成的依恋(1):在我哭的时候,我会被嘲笑,他们看不见我的感受。只要身处亲密关系当中,我就不能哭,那样不安全。
父母的反应(2):“我知道你不想跟爸爸分开,但是有些时候就是这样。我知道你在学校很安全,你也知道爸爸肯定会来接你的,放学了你就能看见爸爸了。”
形成的依恋(2):我的感受会得到认真对待。我在难过和哭泣时能得到接纳和安慰。在亲密关系中,哭是安全的。
行为:孩子早餐想吃冰激凌,并为此大哭大闹。
父母的反应(1):“你发脾气的时候我是不会跟你说话的。回你的房间去,等你冷静了再出来!”
形成的依恋(1):每当我想要得到什么的时候,别人就会远离我,不喜欢我,我就会被抛弃,被丢到一边。人们只有在我顺从和听话的时候才愿意跟我在一起。
父母的反应(2):“我知道,宝贝儿。你想把冰激凌当早饭,但是冰激凌不能当早饭。不过我也理解,你吃不到冰激凌挺失望的。”
形成的依恋(2):我想要什么都可以说出来。在亲密关系中,我可以争取自己想要的东西。
行为:孩子不敢加入别人的生日聚会,紧紧抱着妈妈。
父母的反应(1):“你们都认识呀,快去吧!你怕什么呀!”
形成的依恋(1):我无法信任我的感觉,因为它是可笑的、夸大的。别人比我更清楚我应该有什么感觉。
父母的反应(2):“你觉得这件事做起来很难。我理解你,慢慢来。等你准备好了再说。”
形成的依恋(2):我能信任我的感觉。我可以用谨慎的态度面对外部世界。我了解自己的感受,别人也会尊重和肯定我的感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