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字瞻瞻——道德经与孩童生长83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道德经 . 第四章》
道,空虚而作用似乎没有极限。是那么深奥啊!像是万物的本源。它收敛锐气,挫其纷杂,调和光芒,混同尘垢。
道的存在就像一个巨大的容器,它典型而惟一的特质就是虚空,以至没有穷尽。作为万物的本源,它又深奥无比,容纳万物。
它的包容似乎有着神奇之妙,在它那里,锐气会得到收敛,纷杂会转为沉静,光芒会得到调和,甚至尘埃也得以融汇。
道的这份品质,从哲学上思考,为万物提供了终极归属,使万物安然的存在与生息,生之作为源泉与动力,息之是谓家园和归宿。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由此而感,道的这一品质也进而化为了“悟道”者的精神气格。
王羲之曾与谢安等东晋名流在会稽山阴的兰亭,有一次风雅集会,众人瞩目崇山茂林,眼映急湍修竹,无不感物斯怀。流觞曲水举杯畅饮之余,皆临溪赋诗,各抒怀抱,畅叙幽情。
王羲之即兴挥毫,“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驰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兰亭集序》其文字与书法在风格上,简淡自然遒美隽永,其情感或平静或激荡,极尽波澜起伏阴阳顿挫之美,二者兼而为一,由此成就了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
在文章与法书的艺术造诣其后,更为难得的是,王羲之的人文情怀,在仰观宇宙俯察万物,游目驰怀之际,找寻到了归属与依托。所以才有了那身心与万物交融的“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的精神丰裕和内心饱满。
由此感之,卓越成就取自于卓越的品质,卓越的品质得益于卓越的精神家园。而古之成大事者,莫不在俯仰天地间,找寻到了心灵归属,并与万物相融中,觉悟了生命之道。
作为万物的本原的道,进入了个人的精神世界,并进而涵养为性情品质,是我们修养学习的本质所在。家庭教育亦需在关注孩童学习成绩的同时,多予以关注重视孩童精神品格的培养。
北宋五子之一的邵雍先生,在去世前一天做了一首小诗,“客问年几何,六十有七岁。俯仰天地间,浩然无所愧”。一代理学名家之所以无愧天地,是因为他心中那份浩然之气使然。而那份成就诗学兼具之才华的源泉,又在哪里呢?
还是让我们一起在邵雍先生,另外一首名为《山村咏怀》的小诗中细细品味吧,“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天下父母,与孩同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