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少奇六十年代一则理想而又务实的教育指示
原绿色
在南宁《毛泽东接见广西各族人民群众纪念馆》,发现了一则刘少奇关于教育的指示。
1964年8月20日至23日,刘少奇携夫人王光美来到广西,视察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开展情况,同时结合推行两种劳动制度和两种教育制度。8月22日,刘少奇在南宁明园饭店作关于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和两种劳动制度、两种教育制度的报告,他明确指出:“实行半工半读或半农半读,孩子自己可以弄到饭吃,又能读书,这样国家可以负担得起,家庭也可以负责得起。因此,就有可能普及教育。”又说:“从长远讲,这种学校制度跟劳动制度结合,可以初步地消灭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之间的差别,同时还有利于社会就业。”
旧社会识字读书有文化的人很少,毛泽东率领的中国共产党的理想是让人民翻身当家做主,就希望所有人都能够识字学文化提高素质,但新中国积贫积弱,百废待兴,怎么解决上学和生活、劳动的矛盾关系,刘少奇的指示就是一个很好的办法。
从刘少奇的指示可以看出,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教育发展的艰难。但同时也可以看出,当时的决策是多么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务实而又充满激情。城市学生半工半读,农村学生半农半读,既学习了书本文化知识,又在生产劳动实践中学到了真本领,还解决了生活吃饭等实际问题,培养出来的是能劳动有文化的综合人才。这样的教育比现在的死读书要好得多!当然,也比知识青年全部“上山下乡”要合理得多。
这样的教育政策,确实还解决了很多问题,包括自古以来“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割裂问题。而且,使教育迅速发展,不仅村村有了小学,大村有了初中,也曾经一度在很多“学区”低水平设立了高中。虽然后来随着社会生活发展变化,教育也一度变得过于关注生产劳动,但“半工(农)半读”在当时真的是一种很好的尝试。
我1968年出生,依稀记得扫盲运动,我的婶婶养育了众多子女,都那么大岁数了,还要学识字。我的姐姐因为要承担家务没有上几天学,也属于扫盲对象。到我上小学的时候,我们的山村学校还是“复式教学”,一三年级在一个班,有一个老师教;二四年级在另一个班,有另一个老师教,五年级算毕业班了,有一个老师教。那时候不仅有麦收假,还有秋收假,假期理所应当回家帮生产队干活。即使不是假期,每一个学校也都有自己的劳动基地,老师带着我们去摘花椒,刨红薯,捡麦穗等等,真的是劳动和学习相结合。我一直到1983年上高中,学校还有土地,我们还轮流去干农活。
事实上,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应试”越来越严重,学校的生产劳动才逐渐退出,慢慢地竟然演化成后来学生不劳动只学习,以至于出现毕业了什么活都不会做的尴尬局面。
当然,新中国的教育总体是向好发展,在基本普及义务教育之后,提出的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并存的教育框架,包括初中生取得劳动方面的初中后教育,都是不错的构想。可惜,职业高中办学质量不高,很多学校流于普通高中教育教学方式,出口也不畅,一直没有得到学生和家长的认可。而上普高,上大学,出来不会融入社会生活的人越来越多,啃老、坑爹现象让人忧虑重重。。
在重新重视劳动教育的新时代,我为什么看到刘少奇这则指示就十分兴奋,我觉得这样真正和社会生活融为一体的“半工(农)半读”可以给现在教育一点启示。现在的学校大多都不具备条件,劳动教育还流于简单的浅表的形式上的劳动,没有和火热的社会生产劳动融进去,希望有关领导能够看到,能够在一些地方和学校搞一下试点和探索,希望中国的教育能够更接地气,更有活力,培养出真正的人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