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是读书时,老师开列书单里的必读书目。之前翻开过几次,就阖上过几次。读不下来的切身体验太深刻,字都认识,放在一起就成了费解枯燥的句,眼睛看着字,脑子就像一个年久失修的机器,带不动句的理解。
经历了无数次“从头阅读,半路弃读”之后,干脆放下,束之高阁,只有灰尘知道自己对这本书的“拥有权”。
有一天不知受到了什么触动,从书堆里翻出来。神奇的是,我读完了,还读出了味道。被先生深厚的传统文学底蕴折服的间隙,不敢停留地写下了自己的肤浅见解。
尽管先生写的关于墨家和名家的思想,还在费力理解中。但是中国人将哲学融入生活的智慧生存,早已超越了西方的宗教信仰。欣喜与思考在头脑交织,有种阅读体验更上一层楼的愉悦感。此种感觉,不由让自己陷入深思。
也许有的书,需要时间来酝酿。当有一天,一样的书,让自己沉浸其中,生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眼界人生也会有种疏朗开阔之感。
借助此种豁然开朗的领悟功能,我决定把之前稀里糊涂,读完感觉“好好哟”,列入自己认为值得一读书单里的书,翻出来,重新阅读。
一直以来,我热衷于记录自己每年制定阅读计划中的数量。书读完也就读完,至于怎么好,好在哪里,也没有细想。至于阅读感悟,完全凭直觉,能写出来就划拉两下,写不出来,也不强求。对阅读数量的看重超过了阅读质量,这是自己的偏颇,需要纠正。
所幸,自己突然发现阅读中的一直奔跑,浮光掠影的完成,虽然会让自己有成就感。但是,回本溯源,重新认识再出发,才能让前进的脚步更有力量。
阅读让心灵成长,然而,成长也需要坚定。时间的沉淀,给了自己阅读可以更坚定的踏实感。我把回头阅读提上日程,告诉自己,认认真真地回头阅读,细细体会,重写读书笔记。
时间是阅读的催化剂,有些书,有些句,需要时间的酝酿。就像攀登一座山峰,习惯了日常的攀登向前,却忘记了看看沿途曾经走过的风景。有一天不经意回头一望,发现了不曾欣赏到的美景。
还记得初读《红楼梦》,死活找不到宝黛钗的爱情,甚至沿着目录刻意去寻找,读来读去完全无感。人云亦云地谈论着林妹妹小气,宝姐姐大方。有一天,再看,读出了林妹妹的真心,整部《红楼梦》的悲凉。
可这些怎么能够呢,要知道,有的书,经得起千读万读,常读常新。读完之后的感悟,无论怎样写,总有种肤浅领悟的谦卑感,让自己不敢轻易下笔。
阅读也是一条不断深入的曲折之路,尝试过,经历过,才知道它曲径通幽的美妙。只要坚持不懈,自己都不会甘心一直在一处风景停留。在“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无数次迂回往返,定然会发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世外桃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