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花了好几个月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精心制作了一个项目ppt,可是公司领导却始终不肯点头。而另外一个员工只是几句话就把领导搞定了。你觉得太不公平了,付出了那么多努力,却不如那个员工耍个嘴皮子,公司领导偏心,必须辞职!
套用《5分钟商学院》的经典宣传语,“你为的努力只是别人的举手之劳而已”。
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
《欢迎度》这本书告诉你,因为你的受欢迎程度偏低。
书中有个类似例子。
一个初中生的家长A,热心地参与孩子所在学校的管理事务,是家长委员会的成员。A的孩子学习特别好,所以她希望学校给优等生办一个特长班,而这涉及到经费和人员支持。
家长委员会里别的家长对这个提案不以为然,毕竟大多数学生进不了特长班。她做了大量的调研,做了专业水平的PPT,精心设计了话术,你说有这个特长班就能给学校争光,这对所有孩子都有好处。可是她讲了好几次,提案都没通过。
有一天又是家长委员会开会,另外一个孩子的妈妈,苏珊,也来了。苏珊光彩照人,一进来就是全场焦点。她是第一次参加家长委员会,但很多家长明显早就认识她,人人都跟她打招呼,还拥抱!
会议开始了,A又一次说了她的提案,人们还是不以为然 —— 然后苏珊说话了。苏珊说你这个提案好……她也就随便说了几句话,结果提案就被一致通过了!
为什么A做了那么多说服工作都没用,苏珊几句话就好使?
“欢迎度”的威力就在于此。很多时候我们支持一个人的决定,并不是因为她说的多么正确,也不是因为她使用了什么“说服力”、“影响力”话术,而是因为我们喜欢她这个人。受欢迎的人,干啥都对。
作者把所有人被分成了五类 ——
喜欢你的人很多,不喜欢你的人很少,称为“被接受”(Accepted);
喜欢你的人很多,不喜欢你的人也很多,称为“被争议(Controversial)”;
喜欢你的人很少,不喜欢你的人也很少,称为“被忽略(Neglected)”;
喜欢你的人很少,不喜欢你的人很多,称为“被拒绝(Rejected)”;
喜欢和不喜欢你的人都不太多也不太少,称为“一般人(Average)”。
这五种类型中,“一般人”最多,大约占40%;“被争议”的人最少。
很多人喜欢古天乐,且讨厌他的人很少,他是少数的“被接受者”。
在微博等社交网上,很多大v不仅有许多粉丝,也有许多黑粉整天怼他们。他们属于被争议的人。
成为这两种人是大多数人的目标,那么该怎么做呢?
作者普林斯汀说,所谓“受欢迎”,其实有两种。
一种是被人喜欢。我们愿意跟这个人相处,他很友好,跟他在一起特别愉快。这是“被接受”的类型。
还有一种受欢迎,则是指这个人的社会地位高。这个人特别引人瞩目,所有人都重视他,但“重视”不等于“喜欢” —— 也许人们还有点怕他。获取这种类型的欢迎度,相当于获取权力,是另外一回事了,所以这里只谈第一种欢迎度。
书中介绍了好几个相关的研究,其中最厉害的是,瑞典的研究,对一万个孩子追踪三四十年。结论是在即便考虑到智商、社会经济地位、身体和精神健康、家长情况这些因素的影响,“被喜欢”还是对未来好命运的最重要的预测指标。
而被喜欢的人大都具有以下特质。
能跟人合作、爱帮助别人、好东西能分享
遵守规则
言行得体
聪明,但又不是天才式的那种聪明
经常有个好情绪
面对尴尬社交局面能巧妙化解
最重要的是,他们绝对不会对所在的集体搞破坏
而这些特征大都是青春期时候形成的。
青春期之前,小孩大体上是“活在当下”的,他们喜欢什么就做什么,不喜欢就抗议,大部分行为都是对当前事物的反应。
而到了青春期,我们心中的“叙事自我”越来越强大,我们开始思前想后,开始给自己讲故事,尤其关注别人对自己的评价。
作者普林斯汀说,到高中的时候,我们大脑中就逐步积累和形成了一个“社交数据库”。我们大体上就知道了跟别人怎么互动会有什么样的结果。比如跟陌生人认识要微笑,路上遇到熟人要点头打招呼,这些举手投足的行动都是瞬间决定,你在几毫秒的时间内就能做出正确反应 —— 这些几乎是自动化的社交知识,就是在这个阶段形成的。
我们要帮助自己提高欢迎度,而且作为父母我们也需要帮子女提高欢迎度。
实验表明,孩子的欢迎度会受到父母的影响,父母如果在青春期时不被接受,子女在同一时期不被接受的可能性就比较大;如果父母当年是个“被拒绝”的角色,整天跟同学充满敌意,那孩子也很有可能被拒绝。
而这不是绝对的,实验证明欢迎度是可传递的。
普林斯汀做过多次试验,所有学生、包括普林斯汀本人在内,都穿一件颜色特别明亮的 T 恤衫,上面写着一句特别显眼的话:“我是 UNC 最受欢迎的人”。他们的任务就是穿着这件衣服在校园里该干啥干啥,同时记录自己跟别人的互动情况和感受。
结果每个人的社交待遇都大大提高了。穿上这件衣服出门,不管认识不认识的人都过来跟你打招呼,路上行人都对你点头微笑。
然后你发现你也变了。别人对你发出各种友好的信号,你也会不自主地对别人表示喜欢。这个局面就好像中国过年一样,看谁都是喜气洋洋的样子。参加实验的学生们整整一天都很 high,到处受到关注,走路也不看手机了,抬头跟各种人打招呼,跟一群人在一起的时候也敢讲笑话了 —— 而且他们发现自己讲的笑话原来还真有人爱听。
心理学把这样的情况叫做“自证预言”,你以为,或者你假装自己是受欢迎的,那么你就真的会受欢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