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 传统 传统文化
火遍朋友圈的捐赠留言
这两日,朋友圈被这几行短短的小字掀起了一股小热潮,各路写手都被这有来历的留言激出了不同的角度,有极度自卑到开始盲目崇拜的,有自嘲各种带加油的直白口号的,有欣赏,有攻击,有惋惜,有孤芳自赏,有知耻后勇。
我看到的是,人们把部分新闻传媒和传统文化的传承硬捆绑在一起了。目前新闻一线报道的受众是面向所有中国公民的,无论你学历高低,最重要的是都看得懂听得明白疫情的当下状况和掌握日常防护措施,显然不适合在此处大显文化底蕴,与当前的国情现状不符,而捐赠者显然有一个更清晰的观察角度,也有时间和心情去酝酿搭配爱心物资的表达。
同时,人才流失也是一个新的角度。很多发达国家的移民政策要求相当高,能在国外立足的都具备支持这个国度更好发展的现代专业知识或者能很高效输出我们优质的传统文化的高素质人才。记得我大学时辅导过一名中医的英语口语,这名大夫擅长针炙,这在他要去的国度是一种被富人推崇的养生治疗模式。
附:六神磊磊酷评
面对“山川异域,风月同天”,我们惭愧的究竟是什么呢?是我们“俗”的这一面虽然俗到底了、俗透了,但是想“雅”的时候,打死也雅不起来了。稍微雅驯一下,就顶着天花板了,就碰头了,露马脚了。多少年里,基层官员讲话,一开头就只有“金风送爽,丹桂飘香”。万一金风不送爽怎么办?万一丹桂不飘香怎么办?不知道,傻眼了,没词了。
现在大家集体肚子里没货。人家韩愈提倡的文从字顺,是在肚子里有货的前提下。所谓“取熔经义,而自铸伟辞”。你首先要有货啊,要“取熔经义”,才谈得上自铸伟辞啊。因为“雅”不起来了,我们的说话、我们的文章,只会泥坑打滚,不会芳林漫步。所以,当猛然有一天,我们读到“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的时候,才会被震撼到。那种含蓄之中的磅礴,那种隽永之中的深刻,那种沧桑感和时代感的交叠,那种恰到好处的分寸感,而偏偏又有着无以伦比的穿透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