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历史传承系列】辉煌:造纸术的发展

【历史传承系列】辉煌:造纸术的发展

作者: 草帽叔叔 | 来源:发表于2024-06-21 07:09 被阅读0次

【郑重声明:原创非首发,首发于公众号】

【本篇主题自蔡伦之后,造纸术一直在中国不断发展!

东汉和帝元兴元年(公元105年),内廷尚方令蔡伦改进了造纸术,造出了经济实用的新型纸张,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由此成型!

此后,在近两千年的时间里,蔡伦造纸术流传到全国,各地劳动人民更是因地制宜,对蔡伦的造纸术又进行了各项改进,丰富和完善了中国古代的造纸工艺。

最终形成了中国古代引领世界的特色造纸工艺,并形成了多个传统的造纸基地,如浙江富阳、福建连城和安徽宣城等地。

中国造纸工艺成型于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在承接汉朝工艺的基础上,再次取得了显著突破。

首先,继续拓展原料来源,当时人们已经开始利用桑皮、藤皮造纸。

其次,在设备方面,发明了活动帘床纸模,用一个活动的竹帘放在框架上,抄纸时可以反复捞出成千上万张湿纸,极大地提高了工效。

特别地,造纸技术也在这一时期得到革新,出现了施胶、(表面)涂布以及染纸等各式新兴的造纸技术,出现了色纸、涂布纸、填料纸等加工纸。

【配图】唐代韩滉使用桑皮纸绘制的传世名画《五牛图》(图片引用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

到了隋唐和五代时期,继续拓展原料品类,将竹、檀皮、麦秆、稻秆等引入,作为造纸原料,从而为造纸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而充足的原料来源。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时期最为重要的突破是纸药的应用和施胶技术的革新:

隋唐时,造纸工人尝试将地衣黏液以及黄蜀葵黏液等植物黏液代替魏晋南北朝时使用的淀粉糊,掺入纸浆中进行造纸,效果得到了显著改善。

“纸药”尤其是动物胶的运用是造纸技术的重要革新,使得隋唐五代时期的纸张质量得到显著提升,出现了很多驰名的纸品,如硬黄纸、薛涛笺和澄心堂纸等。

需要说明的是,唐朝时,中国的造纸技术也传播到了中亚的一些国家,并从此通过贸易传播到达了印度,开始了全世界的传播和扩散。

到了宋元和明清时期,中国传统造纸工艺基本上已经发展成熟,造纸的关键技术问题基本上已经解决,此后技术上的改进多是在这一基础上的局部调整和完善。

这一时期出现了很多关于造纸技术的重要论著,如苏易简的《文房四谱·纸谱》、蔡襄的《文房杂评》、米芾的《书史》《评纸帖》、陈槱的《负暄野录·论纸品》、袁说友的《笺纸谱》以及鲜于枢的《纸笺谱》等专著,从不同方面对中国传统造纸的技术和各地造纸品种进行了记录和品评。

宋元时期,长期处于垄断地位的麻纸开始衰落,唐代十分兴盛的藤纸产量大减,质地更好、用途更广、原料易得的皮纸一时间成为了造纸界的宠儿,长盛至今。

【配图】明朝《天工开物》提及的造纸流程(图片引用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

【拓展学习】

①造纸材料的变化(综合多处网络资料)

蔡伦改进造纸术,首先使用的是麻类材料替代昂贵稀有的蚕茧丝絮作为造纸材料,其后的两千年时间里,中国人先后发展了麻、皮、竹、草等四大类造纸用原料,在不同时期不断兴衰演变。

【配图】不同类型的造纸原料(图片引用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

②中国纸张的历史发展阶段和不同时期的典型纸品(综合多处网络资料)

在纸张出现后,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因为造纸材料和用纸需求的变化演变,造纸工业的发展呈现出了典型的时代特征,简单分述如下:

【书写用纸时代】(东汉—五代)

强调纸张的书写性能,麻、桑构皮等长纤维制成的生纸较粗糙,需经过二次加工,让表面平滑紧致不洇墨,利于书写;

【写印用纸时代】(宋元)

由强调书写性能过渡到印刷性能,纸张制作精细,对二次加工的需求降低,书画用纸一般轻度加工,书籍用纸大多不加工,精细皮纸为大宗,竹纸开始崛起;

【印刷用纸时代】(明清)

主要追求纸张的印刷性能,兼顾书写和绘画性能,大多不加工,纸张制作精细,吸墨性适中,以竹纸为主,精细皮纸和混料纸居次;

【书画用纸时代】(晚清至今)

此类纸主要追求书画性能,大多不加工,有较强的洇墨性和润墨性,以宣纸、竹纸、书画纸为主;

【配图】中国不同时期的典型纸品(图片引用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历史传承系列】辉煌:造纸术的发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sxnq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