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原创非首发,首发于公众号】
【本篇主题】古代中国养蚕造丝启发了造纸术的产生!
在古代,随着生产的发展,文化由此产生,人们产生了信息记录和传播的需求,并由此发展出不同的书写载体。
以中国文字的发展为例,从最早期原始的结绳记事,发展到夏商周时期的甲骨文和金文,再发展到秦汉时期的竹简和绢帛,漫长的数千年时光过去,期间经历了几次演变。
然而,这些书写材料,要么笨重、书写不便,要么昂贵、稀有,严重不能满足书写需求,也限制了文化的传播扩散。
到了战国末期和西汉早期,一种叫做“纸”的跨时代发明出现了!
造纸的发明是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但是,一般认为是养蚕造丝的启发了造纸术的产生。
根据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的记载:“纸,絮——苫也。”这本义上是指漂洗丝絮时附着于工具上的残絮沉淀。
也就是说,纸张在中国的出现,其实与蚕丝制造业有关。

前文说过,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养蚕制丝的国家。
蚕茧收获后,古代先民从上等蚕茧中直接抽丝织绸。但是,实际上不可能全部是上等货色,也有相当部分的问题蚕茧。
对于剩下的这些恶茧、病茧等次茧,自秦汉时期开始,人们普遍使用一种叫做漂絮法的工艺制取丝绵。
漂絮工艺是指将有问题的次茧用水煮沸充分脱除胶质,然后手工剥开并清洗,接着将茧放置在浸没在水中的篾席上,用木棒反复捶打,直至茧衣被捣碎并连成一片,从而形成丝绵。
据史料记载,中国古人漂洗败絮敝绵的历史悠久,甚至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春秋战国时期。比如,公元前6世纪伍子胥自楚奔吴时,“至溧阳界中,见一女子击絮于濑水之中”(《越绝书》)。
由此可见,漂絮是春秋战国时期十分常见的情形,这就为纸的诞生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生产基础。
因为,人们发现,漂絮结束后,使用的草席竹篾上经常会粘连遗留一些残絮。次数多了,这些残絮便沉淀堆积成一层纤维薄片。
而这些薄片经过晾干、剥离之后,竟然可以用于书写,可以看作是纸的雏形。
但是这些古书上被称为赫蹏或方絮的丝絮纸作为漂絮的副产物,受限于原料和工艺,其实数量并不多。
实际上,造纸过程中的一系列工艺本质上都脱胎于丝织品的制造:例如,漂絮工艺中的草木灰煮水方法、成浆法等等,都是造纸技术中的技术要点。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中国早期丝麻织品的制造,为造纸术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可以说,造纸术出现在中国,不是偶然,而是一种必然!

【拓展学习】
①纸出现前的书写载体(综合多处网络资料)
纸张是如今世界上最重要的书写材料,流行了将近两千年,然而人类历史不同的发展时期,也曾经出现多种不同的书写材料作为载体:
【结绳记事】
结绳记事是一种在语言出现之后、文字产生之前,人们用来记录和传播信息的方法:通过在一条绳子上打不同数量、形状和大小的绳结来代表一件事情。
【石板岩画】
先民们通过刻画在石板、陶板等材质的壁画或文字,来记载某些特定事项,流行于中外各地。
【甲骨文】
一种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是中国已发现的早期文字史料,内容大部分是占卜的记录,又叫契文、卜辞或殷墟文字。
【金文】
一种铸造在殷商与周朝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为中国所独有。
【简牍】
竹简和木简/木牍的总称,是削制而成的狭长竹片或木板,再将表面刮削平滑用于书写,是中国先秦至魏晋时代时期流行的书写材料。。
其中窄的称简,牍比简宽厚,均用毛笔墨书。
【绢帛】
帛书又名缯书,是以白色丝帛为书写材料,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现存实物以子弹库楚墓中出土的帛书为最早。

②中国造纸的讲究(综合多处网络资料)
【刀】传统手工纸的单位——刀
传统手工纸一般以“刀”为单位,制成的纸张裁成固定规格,边缘整齐划一,需要用到特制的裁纸刀一次裁成,“一刀纸”由此而来。手工纸最常用的包装单位为100张/刀。
【印】传统手工纸的标识——印
古时为了标识产品,会在纸张盖上特殊的印记。北宋时著名的金粟山藏经纸,纸心钤有“金粟山藏经纸”朱文小印。
明清时许多纸号,会在每刀纸的首页盖上特制的纸号印,不仅有商标的作用,还能标识纸张品级、产地等信息。
现代宣纸则将印记盖在整刀纸的刀口上,称之为刀口印,标识宣纸的品牌、规格、原料、生产方等信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