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文思枯竭,需要导入与输出并重。
写作是输出,读书是导入。只输出不导入,迟早会耗尽后备储存;只导入不输出,不免会失去碰撞火花的机会。
于我个人,写作是爱好,读文是喜好,脱离艺术太久,就会觉得下笔艰涩,上简书有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跟一群喜欢读书写作的人,一起鼓励同行。学习别人写文章用到的修辞手法、文章架构、主线走向……总有奇人好文,让人眼前一亮,心生欢喜,这也激励我向他们靠拢。
多读书、有技巧地深读
读书是需要训练的。
这是我个人的深切感受,最近在读两本书,一本《如何高效阅读》(纪念版),一本是今天开卷的《刻意练习》。前者帮助我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力,后者可以让我的学习能力在重复的训练中得到加强。
它们可以互为标准教案和练习材料,比如我可以用《刻》来作为高效阅读方法的练习材料,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也可以用《如》里面某些章节,来作为刻意练习重复提升的练习材料。
两者都是技能提升类的书籍。此外,我这里还有现成的各种材料,它们大多都是社会现象、观点阐述、科技创新等类别的文章,这样就可以弥补练习材料的单一性。
需要加强自己的读书学习能力,是我很早以前就有的感觉。因为阅读速度慢,理解能力跟不上,学习和工作上我都比别人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哪怕毕业有些年头,我读书的速度依然保持小学水平,理解能力虽比以前强了一点点,但感觉仍然不好。
逐字逐句阅读,生怕错过一个字,让自己错过关键信息。恰恰是这样广泛地使用阅读力,没有精略之分、快慢之别的阅读方式,让我抓不住重点。这样读书很累,尤其是消磨时光类的阅读,费时间还没营养。我想改变,可习惯是个可怕的东西,尤其是这种伴随了十几年,已经刻进骨髓里的习惯。
我没有放弃,改变是更让人痛苦的进程。不仅要保持对现状的认知,还要随时警惕时间周期加长带来的懈怠。在前期,我很多时候改着改着就又倒了回去,回到了以前的习惯状态,当察觉到状态不对的时候,时间又耗费了大半。在读《刻》以前,我是被挫败感深深打击的,我讨厌自己改变不了的状态,对自己又回到原习惯状态去读书恨得咬牙切齿。
但,现在我跟自己和解了,《刻》里面肯定了这种现象属于正常,也提供了走出困境的方法,我需要做的就是坚持练习。只要坚持,不管自己是多笨,进步得有多慢,总是会有提升的。用《刻意练习》的方法,去练习《如何高效阅读》里每章的技巧。(忽感自己发现了一种奇妙的搭配,一种阅读书籍效果更优的混搭,心情很美妙,未来很美好,文字阅读也变得不枯燥了,好开心……)
勤练习,有反馈地精炼
写作需要勤练。
我现在对自己的要求不高。只停留在多练习、完成练习的初级阶段,只保持创作的热情,没有进行文章结构、文饰、逻辑等方面的针对性提升。总是得把基础打牢了,再提升优化才更容易,也更牢靠。
唱不离口,拳不离手。基本功需要必要的练习,就算做不到每日一练,也要培养规律的、固定的练习习惯,每周4次或者3次,以保证在这方面神经元的活跃。不要忽视我们的身体机能,大脑是越用越灵光的。若一个领域长期停滞,没有经常练习激活,分管它们的神经元就会减少对外的联系,减少了这方面与生活中其他方面的连贯性。之后,再想捡回来,又要耗费巨量时间和精力重头来过了。
在某些时候,做完比做好更重要。在某篇文章里看到过这句话,做完至少保证了某件事基础结构的完整性,而不是缺少部件地停摆了。有过这样经历的人们,大多都是为了求“好”而苦苦思索,最终难以实践,导致任务没能完成。做得不好,还可以修改、优化、升级,而没做就什么都没有,它当然比做得不好的结果严重得多,尤其是我们还生活在一个用结果说话的时代。
除了用阅读去感受文学气息,用写作来反馈学习成果,我们还需要感悟。感悟生活中的点滴,感悟身边发生的一切与我们的关系,我们可以从中学到什么启示。大道并不是高高在上不可触碰的;相反,它就在身边,用自己的或是别人的经历,浅显而形象地展示出来。关键是我们领悟了吗?
感悟生命中的点滴得失
要想文思如泉涌,下笔如有神,我就得将书深读,把写作精炼、用定力静悟。相信任何一个写作者有材料、有思路、把语言组织好,就能写出一篇独属自己的文。
与君共勉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