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大学教育我的大学
“做自己喜欢的事,别人还给发工资!”

“做自己喜欢的事,别人还给发工资!”

作者: 顽童小逗豆 | 来源:发表于2016-06-12 09:54 被阅读76次

1.

一次吃饭时, 朋友跟我说, 他朋友看了我微信文后, 说好自恋。我愣了一下, 深以为然。

我来自乡下。小时候, 家里很穷。父亲兄弟分家时, 我们一家四口挤一间屋子,楼上还只有一半铺了木板, 另一半铺各种杂物, 人踩上去不掉下来即可。家里吃饭用的桌子椅子,储藏用的唯一柜子,都是外公外婆送的。

那时, 穷, 但对孩子来说, 穷得快乐。我最喜欢那柜子, 里面不时有好吃的糖, 和妈妈每次拜佛带回的贡品。此外, 就喜欢楼上没铺楼板的那一半, 上面堆满干稻杆。我经常躺在那, 对着一个宽阔的窗。没有玻璃, 没有任何遮挡, 眼里满是大理明净的蓝天白云,高飞的鸟, 和远处的山。它们陪我读书。

最喜欢下雨时。雨幕随瓦檐流成水柱, 雨声让一切寂静。窗前有一根大木头, 我坐在上面, 看雨柱细密成镜子,和镜中的自己,直至雨停。于是, 我养成了一种隐藏的忧郁。我看到了雨幕中的自己,过早地看到了自己。那时, 还没上小学。

看见自己是残酷的。那时,我常在快乐过后, 有点点忧郁, 说不出来。

初中了,无意间读到杜牧的诗句,"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当时,整个世界都消失了,心中既喜且悲,又无喜无悲。

我变成了理想主义者, 经常锁在自我中, 偶尔放条缝, 让风吹入。吹点风,醒一会, 我看到自己变成了一个理想主义的大学老师。每次开课, 第一节课我都讲大学精神, 和从少年读书时光而来的痴味。这对学生来说,既是灾难也是幸运。

我课上有学生在校研究生报做编辑, 她们让我谈谈心中的大学。我心安理得地,又一次锁在了自己的世界。

2.

问:老师您好,很高兴您接受我们的采访,这次采访只关乎生活,与学术无关,希望您能轻松愉快地跟我们聊聊您与学生的事。虽然您才来我校不久,但是学生对您的评价非常高,您能谈谈在师生关系上有什么“独门秘籍”吗?

答:哪有什么“独门秘籍”。我觉得要把学生当成活的生命。现代大学体系的创始人红衣主教纽曼曾说,为什么你可以自己读书, 还要来大学学习? 因为学科精神体现在大学老师身上。你在老师身上看到活着的学科,于是, 你去发现有东西也可以在你生命中流淌。

我觉得人类学跟我很近。每一年,我接触新学生,把人类学带到他们面前,古老学科与鲜活生命一次次新生,衍化无穷意味与知识,滋养无数生命。这很有意思, 也是当大学老师最让人兴奋的一点。

问:您的本硕博都是在不同高校,不同阶段的导师在您人生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呢?

答:我三位导师很不一样。本科时的人类学导师对我影响非常大。那时我是编外的(学物理)。人类学非常冷门,我来旁听, 她把我当作一个实实在在的人来关心,我觉得喜欢这学科有人来帮, 很开心。硕士导师从法国回来,非常严谨以至有点苛刻,但学完后,发现了很多不知道或没意识到的事。

博士导师对我影响最大,我觉得整个学科精神都体现在他身上。他总说做一件事是因为自己喜欢它,被触动了,而不仅为了发论文、评教授:“你写论文是因为喜欢,自然就写出来了。”我一直记得在办公室,他不止一次说:“我这辈子真是太幸运了,做自己喜欢的事,别人还给发工资!”

他所学非常广博,是三个系的合聘教授:人类学系、语言学系和认知中心。他本科学数学,我学物理,他时常叮嘱我不要丢掉物理,并鼓励我去认知中心学习。在他和另一位导师的推荐下,我去了学校的贝克曼中心。那里把所有专业的人聚在一起, 探讨学科相通的基本问题。五年中,我与心理学家、历史学家和神经科学家合写了一本书,由MIT出版。

我还喜欢的一点是, 他说上课时, 千万不要认为在教一个叫课堂的东西,你是在跟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对话。每个人都带着自己由来的世界,有独特的生命经验。学生有老师可能永远也想不到的想法。上课要紧的不是把大纲上完, 而是老师创造一个条件, 让学科的思想方法与学生的生命经验碰撞,产生有意思的事。当然, 课堂会“飞”到哪不知道,但上完课,学生会用这学科发现了生命中触动他们的东西。

木心在《文学回忆录》中说,读以前的东西,不是去掌握前人做了什么,而在寻找你精神上的血统、精神上的祖先。求学期间碰到这样一位活生生的精神导师,非常幸运。没碰到的话,希望大家在各学科的大师那里碰到。今年初, 我导师去世了,不断跟新学生谈论他也是一种回忆他、感谢他的方式 ……

问:您经常跟学生说生活不只有学习,要多关注生活。所以您对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比较注重哪一方面?

答:这方面我不得不提我导师夫人,她教会我太多东西,让我感觉生命是如此鲜活、如此有尊严。她是位自由艺术家,跟她接触,你会发现她身上有一种做事的韵味。无论生活是否紧张痛苦,她都自如优雅。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说,实践的智慧让人从容不迫、轻松优雅,我觉得导师夫人就这样。在生活方面,希望我们能触摸到她那种状态。

问:您希望您的学生像您的导师夫人一样吗?

答:对,触摸到她那种状态。学术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对有些人来说,学术是他的生命,像我导师,但对大多数人,触动他们的是另一些东西。读大学并不是掌握一个学科的知识,更要找触动自己的东西。在这方面,老师是一面镜子,他们热爱一个学科,并让学科体现在自己生命中。学生在这面镜子中照见自己,看见自己,然后寻找自己。当然,这比较理想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做自己喜欢的事,别人还给发工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syed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