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终生实践者 的第十四期,本期我们要打磨的概念是:
人类学家与心理学家们早就注意到这么一个事实:
如果一个概念在某个文化里并不存在,那么,那个“客观存在”在那个文化里,“主观上并不存在”,即,那个文化里的人对那个客观存在无任何感知。反之,若是一个概念存在,即便它并不是一种客观存在,人们还是可以从主观上感知得到。
其实这很容易理解。别说某个单独的文化了,整个世界也一样。你完全可以想象“重力加速度”这个清楚的概念出现之前,整个人类都无法感知到那个实际上亘古存在的东西(重力加速度)。
别以为这跟智商有什么太大的关系,亚里士多德不笨吧?可他不知道“重力加速度的概念”,于是,他就(只能凭感觉地)认为,羽毛和铅球从同一高度落下的时候,“肯定是”铅球先着地;至于理由么,“很明显”,铅球重量更大呗!要过了一千多年以后,伽利略从比萨斜塔上扔下来两个铅球,人们才发现那两个重量相差很大的铅球“竟然”同时落地!唉,聪明人生活的城市里正好有一座斜塔,这概率也真够低的……怪不得要等上一千多年呢。
你看,不论你智商多高,如果脑子里没有这个概念,它就无法对你起到任何作用。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过去的十多周之内,一直不停地给大家刷新概念。因为如果他们在你的脑子里压根不存在,我们后续的内容讲起来就会越来越困难。
现在谈起“注意力”,“活在未来”,“元认知”,想必多数读者已经可以条件反射式地回想起很多内容了。
而只有当这些概念像本能一样植入到你的脑子里之后,我们才有机会自如地运用它们。
时常梳理我们提及的概念,让它始终在你的脑子里保持活跃的状态。
反过来,人类史上有无数的例子可以证明:
很多客观上并不存在的事物,由于主观上存在一个概念,于是就好像那东西“真实存在”一样……
比如,现在早已经不存在了的一个概念:
“燃素”。
那时候人们不知道物体燃烧是空气里的氧气起了主要做用,于是,认为能够燃烧的屋子里有一种看不见的东西,于是给那个东西“凭空”取了一个名字,叫做“燃素”。
再比如,在我们的文化里,人们能够感知到一种事实上不存在的东西,“上火”。
又比如……展开你的想象的翅膀,你随时都可以撞到各式各样的、光怪陆离的概念,虽然客观上并不存在,但很多人在主观上可以切切实实地感觉得到……
特别极端的例子是:
爱情——你可以想象有多少人会反对,甚至几乎一定包括你和我——这也是为什么另外一些极度冷静的人最终竟然选择保留一些幻觉的根本原因。
言归正传,今天要跟大家说清楚一个事儿,也相当于给你植入一个新的概念:
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并不只是冷冰冰的客观存在而已,这个世界是有生命的,它甚至可能是有灵魂的……你如何对待它,它就如何对待你。
并且,它竟然可以做到这样一个奇迹:
它总是能够向你证明你是对的,即便是在你事实上错得离谱的情况下……
如果你不知道这个概念,那么这个世界就好像“你压根就不应该知道似的”那样存在,如果你知道了这个概念,那么这个世界就好像“你原本早就应该知道了似的”那样继续发展……
神奇不?
神奇得很——在此之前,你的世界好像对你全然无动于衷的;在此之后,你的世界是鲜活的,对你随时有所反应的。
一旦理解了这个以后,你会发现有些世界你是可以改变的。
客观存在的那个世界,你是无论如何也无法改变的,它只会自顾自地按照既定的规则运转下去。
而你自己的世界却变得可以改变了。只要你改变对待它的态度,你的世界就会马上随之改变。
这就好比理解了“时间不可管理”这句话之后,对于时间的感知也会发生改变。
对于某些人来说,时间就是用来消耗,甚至是用来杀死的(Kill Time);而对另一部分人来说,时间则是陪着自己见证成果的伙伴。
一念之差,两个世界。
光是理解了这一点,我们的世界就已经不同了。
我有过一个朋友,是因为罗永浩才认识的朋友,从很小跟他一起长大的朋友,此人的名字叫金光。现在我已经许多年没有见到过他了。虽然他并不是我真正喜欢的人,也因此我们从来没有成为真正要好的朋友,只是相互之间客客气气的君子之交而已。但很奇怪的是,我竟然在他身上学到了两个重要的道理。今天先说一个,以后还会提起来另外一个。
我在读高中的时候,他已经在社会上闯荡了。在我们老家,那个年代里,有大量的人出国打工赚钱——那个时候,在国外做苦力可以赚一年十几万,相当于是国内的二三十倍收入……对很多人来说,这简直是无法想象的吸引力。
于是,金光和很多年轻人一样,出国打工了,他去当船员。不用想象你就知道,那肯定是苦活。但当他回来的时候,那两年的时间,从他嘴里,那就成了“周游世界的传奇经历”。这也很容易理解。
不过,有一个细节我们都注意到了。金光一路上遇到了很多好人。在阿姆斯特丹,他想往家里打电话,却发现自己一个硬币都没有,语言又不通,完全不知道应该去哪里换硬币……
正干着急着呢,路过一对情侣,问他怎么回事儿;金光一个字儿都听不懂,比划了半天,对方竟然懂了,做手势让他等着,一会儿再回来,给了金光两把硬币,搞得金光双手差点捧不过来……他们在港口休息了一周,金光每天往家里打电话,那些硬币还没用完。
这样的事儿实在是太多了,一连几次聚会,金光都能再讲出另一个令人震惊的遇到好人的经历……
我和罗永浩一起注意到的细节并不是金光遇到好人的经历,而是,与此同时,我们还有另外一个朋友,也出国打工,也是上了船周游世界,回来给我们讲的是一路遇到了无数无法想象的坏人……此人和金光其实是一前一后,走的其实是同一条航线呢!
我和罗永浩惊呆了。最后的结论是一致的:
也许应该是这样的罢?——什么样的人,生活在什么样的世界。
你若是个好人,这世界就对你好一点,你若是个坏人,这世界就对你坏一点……可这怎么可能呢?!许多年后,当我习得了一个概念之后,我终于能彻底理解这种现象了。
这个概念叫做“自证预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这是个重要的概念,但,这里没有足够的空间,所以,请你自己去查,去探索,去理解,去应用。(事实上,《把时间当作朋友》里就大篇幅地论述过……)
关于“自证预言”,这里可以举一个例子。
根据威斯康辛麦迪逊大学的调查研究,我们平时认为压力对身体有害的想法其实是错误的。
研究表明,只有当你认为压力对健康有害时,它才会真正损害你的健康。也就是说有害的不是压力本身,而是压力与观念(认为压力有害健康甚至致命)的组合。
很多人其实是被自己慢慢吓死的。
在极端的情况下,人若是相信自己正在死去,就真的会死去。过去流传过这样一个杀人案件:
受害人被绑在椅子上,被蒙上了双眼。杀人犯只是用冰凉的刀背划了一下受害人的手腕,而后拧开了旁边的水龙头,让受害者听得到水流嘀嗒的声音——其实是水声,但受害人却误以为是自己的血滴落的声音……
最终,受害者就好像真的“失血”过多而死一样死掉了。
可见自证预言的力量其实很强大,观念就是塑造你世界的重要因素,对待它可不能马虎。
有时候你会遇到这种情况(事实上,是这一生你总会无数次遇到这种情况):
某个人做了个决定,结果,你的利益受到了损失……
然后,你会不由自主地想:
TA 这明显是故意的!TA 就是跟我作对!TA 就是……
不只是你,而是几乎所有人都会“自然而然地这么想”……可事实可能并非如此。很简单啊,你自己琢磨一下,对自己诚实一点,想想看,难道你自己就没有做过不小心伤害了他人利益的决定吗?肯定有过啊!你的确不是故意的啊!
当你发现自己的决定伤害到了他人利益的时候,你也会的的确确地感到内疚啊!不是吗?那么,这一次TA 是不是也有可能跟你的某一次一样呢?不说是不是罢,有可能是确定无疑的罢?
如果你能想到这一层,你就会自然而然地做出合理的反应:
告诉对方,自己的利益受到了怎样的损失(不夸大、不隐瞒);
告诉对方,自己也有过不小心伤害了他人利益的时候……
如果下一次对方还是如此,那你可以确定对方就是那样的人了……不过呢,我几乎可以向你保证,对方下次不会这样了,他自己会想办法调整的;万一下次对方还是考虑不周,再一次并非故意但影响了你的利益,对方发现的时候,一定会向你主动道歉的——除非,你自己是个不值一提的人。
在懂这个道理之前,你是甲,今天过后,你是乙;于是,你能明白的:甲根本看不到乙的世界,乙却可以感知甲乙二人之间的微妙差异,以及甲乙二人生活在怎样一个天壤之别的世界里。
在某些人眼里,这个世界不是“你赢我输”,就是“我赢你输”。
所以在他们看来,对方一定是为了赢,所以才会伤害到自己,因为他的胜利一定伴随着自己的失败。
而在另一群人眼里,这个世界其实还存在“共赢”和“共输”的局面。
他们会想如何能够在现有条件下创造出共赢的局面,或者至少在不妨碍对方的情况下,让自己的利益不受到损失。
一个能够看到共赢的人,和一个只能看到输赢的人,两个人的世界有着天壤之别。
人们通常会不断强化自己已认知的世界。于是在那个只有输赢的世界里,到处都是贴着“坏人标签”的竞争者,而在共赢存在的世界里,所有人都是潜在的合作伙伴。
现在你能明白那些相信“人之初性本善”和“人之初性本恶”的人群之间的巨大差异了罢?这个世界并不是仅仅由没有灵魂的物质构成的,这世界的主要构成部分之一是无数的有生命、有灵魂的人,于是这个世界也是有生命的,有灵魂的,它能感知到你,你也应该能够感知到它。
我不相信人之初有善恶之分,我相信最初的时候,每个刚刚降临这个世界的生命都是一样的,都有一个无善无恶的灵魂,或者说是不知善恶的灵魂,善与恶,最终都是习得的,每一个善恶的选择,一方面塑造了自己,与此同时又塑造了那个自己存在于其中的世界,于是,那个有生命的世界开始有了自己的灵魂,是善是恶,其实是那个人自我选择的镜像而已。
我并不是这个“感悟”的原创者,或者准确地说,即便是我自己觉得确实是我自己的原创,可随着读书越来越多,最终就会跟所有人一样,“发现”另外一个事实:
大多数重要的感悟,早就在历史上遍布全球各个角落……
尼采就说过:
当你在凝视深渊的时候,深渊也正在凝视着你……
有位读者留言:
你周围的人对你的反应,其实是你在他们身上的投影。
我们认为别人会这么想,归根结底是因为我们会这么想。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说,要多去沟通,多去理解。由于我们思维上的局限性,很容易就把已有的固定思维按到别人身上,并且将其合理化。
其实这个世界并没有那么多的恶意,很多时候只是我们对它产生的误解。
实际上,越是优秀的人和群体,越倾向于选择友善真诚的态度。
如果你希望接触到更多优秀的人,你也应该先按照那个世界应有的规则去行动。那样的话,你自然而然就会像那个世界慢慢靠拢,最终活在那个世界里。
这其实就是一种“活在未来”的方法。
许多年后,当我重新想起鲁迅先生说的话——“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揣测中国人的”,多少有点可怜他,他一定生活在一个万恶的社会里罢?可那是真的嘛?又,那真的是那个时代里唯一的世界吗?我觉得不是。(注意,这一段话不要过分解读。阅读的一个核心能力在于,把理解限定在一个合理、恰当的范围之内)
我想,当我把这个道理讲清楚之后,大伙就能理解我这个人为什么最终可以放弃争论,向来都是不到万不得已绝对不与任何人撕逼的原因了罢。我能放心大胆地接受自己是个“残疾人”的核心理由也在这里:
我只是淡定地相信一个残缺的世界总是可以至少容纳下一个残缺的人而已。
我有很多学生,经常会跟我抱怨,说他们的研究生导师盘剥他们,让他们帮自己写书,却又不给Credit……我听着就乐,我说,你自己想呗:
干这个活,自己能不能成长?若是能,没有钱拿,没有Credit,又有什么了不起呢?跟成长比,那些算个屁。
你生活在你自己的世界里,那样的导师生活在那样的世界里,根本就不是同一个世界啊。他们那样的人不善待他们自己的世界,你可不一样,你要学会善待自己的世界,不是吗?
所以,若是你能善待你的世界,你的世界大抵上可以给你足够的善待;若是你能宽容你的世界,你的世界大抵上能够给你足够的宽容;若你是个非常认真生活的人,你的世界也会非常认真地对待你罢?这么多年来,我就是这么想的,这么做的,貌似我的世界也是如此对待我的。
思考与行动
1.这期,只有一个问题,可我也知道这个问题有多难以回答——为什么难以回答呢?因为这可能是要琢磨一辈子又一辈子的问题:
2.你的世界里有哪些不美好的地方?那之中,有多少其实可能是你自己的选择?
好,以上就是今天 终生实践者 文字版的全部内容,欢迎你在留言区里写下你的“成长记录”,我们下期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