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刚刚看完这部电影,83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得主,非常好。凭印象作答,也许有情节讲错理解错的请告诉我。
下文大量剧透。
中文译名大概是跟着英文译名来的,In a better world,而丹麦语电影题目Hævnen,直译就是revenge,复仇。这不仅是一部关于如何对抗恶的电影,更关注了一些极基本、重要、但日常生活中又颇难处理、时常回避的话题:
善与恶如何分辨?
善与恶是绝对的吗?
如何教我们的孩子分辨善恶?
暴力的复仇是有用的吗?还是会带来更长期的恶果?
亲情和友情是绝对善的吗?我们对所爱之人的在乎,会在一定程度上扭曲我们是非的标准吗?
我们传授给孩子的善恶观能帮助他们适应社会、保护自己吗?
…
还有或许是最重要的:我们传授给孩子的善恶观会让这个世界变成“更好的世界”吗?
电影情节并不复杂,人物也很平实。
两个家庭:
一个是一对分居的瑞典移民医生夫妻,丈夫在非洲人道救援,妻子带两个儿子住在丹麦小城,大儿子伊莱亚斯在学校因瑞典人身份和外貌遭歧视和暴力。
另一个是一个刚失去了患癌妻子的鳏夫,带着独子克里斯托弗从伦敦回到丹麦小城的老家。
两个地点:瑞典医生丈夫在的非洲,和孩子们在的丹麦小城。
两条关于恨的主线:一个是瑞典医生所面对的非洲环境里,刨开孕妇肚子只为打赌胎儿性别取乐的恶霸,受到处在恐惧、悲痛中的普通黑人民众们的仇恨。另一个是丹麦小城里孩子们对所面对的校园暴力的仇恨,及目睹日常生活中陌生人对伊莱亚斯爸爸的羞辱的仇恨。
两条关于恨的副线:瑞典家庭夫妻因丈夫曾经出轨、妻子难以原谅而情感出现裂痕,儿子伊莱亚斯和父亲亲近,不理解母亲而产生的恨;丹麦男孩克里斯托弗认为是父亲的放弃导致了母亲的离世,对父亲的恨。
还有一些旁枝末节的周边人物的恨,譬如粗鲁的汽车修理工,生活恐怕并不如意,几乎对一切都有些恨意,沙文主义地厌恶瑞典人。
这部电影一个很大的意义在于,当我代入片中的每一个人的角色去思考,他们所做的抉择都并不容易。如果是我,我该怎么办?
小克里斯托弗为伊莱亚斯受到欺负站出来说话,自己也挨了打,再次看到朋友被暴凌,拿着打气筒就冲过去狂打,甚至拿着刀吓住求饶的校园小霸王。
我敢这样做吗?
对校园暴力逆来顺受的小伊莱亚斯,为了保护路过的无辜陌生人,奋不顾身地冲向即将爆炸的汽车。
我会这样做吗?
丹麦男人面对在死亡边缘痛苦挣扎一心求死的妻子(也许还有亲人长期病痛对自己生活的折磨),尽管儿子万般不理解和憎恨,决定不如索性让她解脱。
我该这样做吗?
当作恶多端骄横跋扈的非洲老大自己受了重伤来求治,开着卡车拿着枪一路呼啸冲进医疗营地,在儿子面前几乎显得有些懦弱难堪的瑞典医生无所畏惧、镇定坚决地大声要求车辆枪支离开,控制住局面。
我能这样做吗?
…
答案没有那么容易,不是吗?
片中的角色也难以回答,所以他们有时失去控制:瑞典医生可以在孩子面前强行镇定地挨修理工耳光硬说不疼,可孩子们看到这等羞辱震惊无比,竟把做火药炸掉“那混蛋”的车付诸行动;医生太太看到自己为救人重伤的儿子悲痛万分,当小克里斯托弗来了医院她愤怒到发抖,叫喊他杀了自己的孩子,几乎要把他掐死;医生出于职业道德医治了恶霸的腿,可是当又一个无辜孕妇惨死,激愤之下的他把恶霸推向早已愤怒滔天的民众任其被一刀刀活活捅死。…
但是,也还有很多的、不起眼但其实可能同样多温暖的情感:两个同一天生日的孩子简单的友情,对彼此绝对的保护和忠诚;瑞典医生对妻子的愧疚和思念;丹麦鳏夫对因痛苦而求死的妻子复杂深沉的情感;瑞典医生在天台上一把救下以为害死了朋友的小克里斯托弗;压抑的小克里斯托弗对妈妈的深爱,最终与爸爸无声的和解;瑞典医生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精神;医生太太对丈夫最终的接纳…
是的,这个社会很复杂,可是真的,当小伊莱亚斯条件反射地冲出去救人,被自己做的炸弹炸飞的那一刻,你知道你对孩子的教育无论对错,都从来不是毫无意义。那个在儿子面前随意打人的修车工逞了一时之快,也许算不上什么恶人,但给他自己孩子有样学样的负面影响却也是无法抹去的。没有把孩子生在片中非洲那种缺乏基本人权的环境,仅仅感到庆幸和避之不及是不够的。就算是普通人,在日复一日的生活里,如果我们能努力去理解他人,无论他人是亲人、朋友还是素昧平生、无论何种阶层的人,无论他们爱我们、还是恨我们,也许我们真的用一点点微薄之力,能让世界变得有一点点更好。我们保护家人朋友,可也必须想方设法去探索如何让世界变得更好。也许我们方法常常不太对头,可是还是要试着去努力,无论是控制自己情绪去努力做个表率也好、关心公共生活,让社会变得尽可能更平等、更多孩子多受教育之类的也好,因为那以后将是你的孩子的世界,将是你的孩子的孩子们的世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