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门口,是个正式的地名,是南京中山北路一侧一条岔道的名字,岔道对面是和会街。就像下关西站附近那条“大马路”一样,是确切的路名,不是泛称。
这个地名,源自鲁迅先生曾在这里上学,是鲁迅先生的“学校门口”。附近有个小区就叫“鲁迅园”,园里有一栋青砖青瓦的民国建筑,不知是不是鲁迅当年的教室,现在是社区的阅览室,有鲁迅主题的布置。中式桌椅,老式地板,古色古香,感觉不错。
校门口这一带,曾经有个大的军工厂,说八十年代部队大换装,全军的新军服都是这里产的。时至今日,军工厂早已搬迁,成了高档小区的工地,而这条路边依然有好多经营军服的店面。
可能因为一直住在相对封闭的小区,被圈着,住所离街道多少有些距离,所以乍到这里觉得很新鲜:出了楼左右手就是店面,走几步过了窄窄的马路,对面也是店面,快餐、文具、剪发、防盗钢窗到杂货,各色铺子尽有。
路边店包括裁缝铺、缝纫机摊,甚至有一家卖酒的店似乎是可以“打酒”的——店当中放着大酒坛,我已经好久没见过这类店铺了。很多店面都是平房,可能都是私房,店家就着路边刷牙、往路边泼水。这都是我很久以前的记忆,我以前所在的城郊结合部,现在也几乎见不到这一幕。在这样的闹市区还能保留这样的风情,让我觉得恍如隔世,觉得真是一个神奇的所在。
神奇的还有路边那几家小吃店。这几家小吃店主要做附近南师附中学生的生意,所以没有学生上学的日子,他们往往不营业。有一次我饿急去觅食,冲进一家开着门的鸭血粉丝店,却被老板笑盈盈地招呼:“今天不卖!”原来店当中的一桌是老板和朋友自己的午饭。
有一家台湾人开的餐屋,卖台式快餐,也很神,消息灵通,连假期补课他也能知道,按时营业。你只要看他开不开张,就可以知道今天学校是否有学生上课。老板一如台湾人的风格,讲话亲切客气,不像大陆人嗓门大喉咙直。
学校没课的日子,整一排的小吃店大多关门闭户,只中间的文具店仍旧开张。以前没见过会歇业的饭店,印象里店家们都是抓紧每一天做生意,直到夜深才肯打烊,绝不叫一天房租白付,所以乍见了觉得很新奇,心想到底是城里的生意人,懂生活。
路边一家卖虾的店,你买了龙虾,老板可以帮你剪腿剪腮。付钱后去菜场逛一圈回来,虾已经剪好,又让我感叹:这恍如九十年代的街道,太宜居了。
最让我这个怕出门的人欣喜的是,下了楼顺着街道只两三分钟就可以到达菜场,穿着居家衣着就可以提菜回家,不用浓妆艳抹,因为全程用时不需太久,叫我减少了对买菜的畏惧。菜场挺大,各种蔬菜熟菜尽有,可以一站搞定,这几天创卫生城市,门前更清爽了。
民国时期这里便是繁华地带。走在路上,偶一抬头,看见路边一条浅浅的窄巷,尽头露出一栋民国建筑的房顶。岔进去,果然一栋青砖二层楼,不算小,比一般的别墅公馆占地面积要大些,不对称的设计,建筑北边是八角顶。墙上有铭牌,写着“民国建筑 江苏省不可移动文物”。
这校门口,就仿佛闹市中的一处阴凉,自在,安闲,缓缓依着自己的步调,不疾不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