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奇特的一生

奇特的一生

作者: 本一和他的朋友们 | 来源:发表于2016-04-28 12:05 被阅读57次

    转自https://ihuangmx.gitbooks.io/kaizhi100/content/ch3.html
    一、怎样生活的更好
    这本人物传记,内容基于柳比歇夫生前的日记和文档。想要表现的主题为 「 Better Life」,即 怎样才能生活的更好。
    他的一生,表面上再平凡不过,从某几点上看,竟是 「不如意事十之八九」 。 以小市民的眼光看,他是个典型的不走运的人。然而就生活的内涵而论,这个人心灵和谐,很幸福,而且他的幸福, 是一种最高的幸福 。

    二、崇拜者严重的柳比歇夫
    柳比歇夫的崇拜者很多,教师、囚犯、科学院院士、艺术理论家、农学家以及各种不知道身份的人,他给这些人的回信详尽、认真、畅所欲言,有的写的妙趣横生。
    他们究竟崇拜柳比歇夫什么?
    1、观点上的标新立异
    他所说的一切,似乎都是离经叛道的,最最不可动摇的原理,他都能提出质疑。他不怕冒犯任何权威,论据每每从别人没有想到过的地方突然冒出来。显而易见,他丝毫没有拾人牙慧。一切都是他自己的,是他自己深思熟虑的结果,并经过他自己的验证。连讲话都是用他自己的字眼,并且用这些字眼的原始意义。

    2、他们是在向柳比歇夫学习应该当怎样学习、怎样思考。
    似乎咱们总算找到了一个人,他知道他活着是为了什么,有什么目的,仿佛他有什么崇高的目的,甚至可能领悟了他存在的意义。不仅仅是过一种合乎道德的生活,不仅仅是问心无愧的工作,似乎他明白了他所作所为的内涵。

    三、令人惊叹的一生
    柳比歇夫一生的产出,非常可观:
    生前发表了 70 来部学术著作 各种各样的论文和专著,他一个写了 500 多印张 (相当于 12500 页打字稿) 涉猎范围广泛: 地蚤的分类、科学史、农业、遗传学、植物保护、哲学、昆虫学、进化论、无神论

    1、柳比歇夫非常善于利用业余时间,这需要特殊的深入钻研的才能,需要对这种工作有深刻的理解,理解其价值及说不尽的新颖之处。
    在所谓的业余时间,作为 「休息」,他研究地蚤的分类。单单这一项,工作流就颇为可观:到 1955 年,柳比歇夫已搜集了 35 箱地蚤标本,共135000 只,其中 5000 只公地蚤做了器官切片,总计 300 种。这些地蚤都要鉴定、测量、做切片、制作标本。他收集的材料比动物研究所多 5倍。

    2、他的一生,基于时间统计法这一基本框架而活,即使是最后几十年,他的工作经历和思维效率有增无减。
    他的工作方法是一个创举,不问他其余的工作和研究如何,这种工作方法是独立存在的。从表面上看,这是纯技术性的工作方法,一点也不起眼。它是自然而然形成的,但几十年来它取得了精神上的力量。它成了柳比歇夫生活的骨架,不仅保证了最高的效率,并且保证了最旺盛的生命力。

    3、柳比歇夫的一生,有着自己的道德参考标准。
    柳比歇夫不仅仅自己过着合乎道德的生活,他对这种生活道德似乎有一些精确的标准,是他自己规定的,并且同他的生活方式有着某种联系

    四、时间开销日记中的 「时间统计法」
    1、惊人的文档量
    所有的文件都编了号,装订成册,好几十,好几百本,包括了柳比歇夫事业与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于传记作家而言,不能再奢望更多了。然而他的文档并非为了炫耀,大部分文档都是柳比歇夫本人自己要经常使用的。
    2、从不间断的日记
    1916 年( 26 岁)开始写日记,一天也没有间断过。
    日记的格式,几十年如一日,哪一天都是一篇短短的明细账,记着当天干过的事,注明用了几个钟头几分钟,还注了些莫名其妙的数字。
    乌里扬若夫斯克。1964 年 4 月 7 日。分类昆虫学(画两张无名袋蛾的图)—— 3 小时 15 分。鉴定袋蛾 —— 20 分( 1.0 )。
    附加工作: 给斯拉瓦写信 —— 2 小时 45 分(0.5)。
    社会工作: 植物保护小组开会 —— 2 小时 25 分。
    休息: 给伊戈尔写信 —— 10 分; 《乌里扬若夫斯克真理报》—— 10 分;托尔斯泰的《塞瓦斯波托尔故事》—— 1 小时 25 分。
    基本工作合计 —— 6 小时 20 分

    3、他的日记中不记录任何私人感情,只做单纯的汇报工作
    舒斯托夫三兄弟今晚来此。病后虚弱,整日足不离户。下雨两场,未游泳。

    4、定期总结
    每个月到月底他都要做小结,花一些图,列一些表。到年终,又根据每月小结做一份年度总结,列出一览表。图是用铅笔画在方格纸上的,忽而这样,忽而那样,旁边还注着一些数字,又是加,又是乘。
    五、时间统计法:生活的方式
    1、何时开始这一习惯
    任何活动 —— 休息、看报、散步,他都记下时间,多少小时多少分钟。他这是从 1916 年 1 月 1 日开始的。当时他 26 岁。
    从 1916 年到 1972 年他去世的那一天,56 年如一日,柳比歇夫一丝不苟地记下了他的时间支出。
    2、方法的不断改进
    头一本统计册的方法还挺原始;日记也同后来不一样,思想和感情挺丰富。他的方法是逐步形成的,在 1937 年的日记中已臻于完善。
    多年来经常看表的结果,柳比歇夫肯定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时间感。在我们机体深处滴答走着的生物钟,在他身上已成为一种感觉兼知觉器官。
    我同他见过两次面,在他日记里都有记载,时间记得十分准确,然而当时他自然没有看表。
    柳比歇夫的每篇论文,都有「成本」核算。这个核算怎么做的?原来根本没有专门做过什么核算。他的时间统计法放佛是一台计算机,自动提供了数据:写一篇文章,看一本书,写一封信,不管干什么,每道工序的时间都算得一清二楚。

    3、花大量的时间统计结算
    他非但自己动手每天统计,还亲自做结算,详细到了无情的地步,什么也不隐瞒,什么也不缩小。不仅如此,他还拟定计划,预先安排好下一个月的时间,安排好每一个小时。换句话讲,他的时间统计法本身就需要花费相当多的时间。

    4、其他人使用时间统计法的感受
    德鲁克也使用过该方法: ·
    我强迫自己去请求我的秘书每过 9 个月做一次时间统计,统计一下 3 个季度来我的时间利用情况。虽然我这样已坚持了五六年,但我每次总要囔囔:「不可能!我知道我浪费了很多时间,不过不可能有那么多...我倒想看看,谁做了这样的统计会得出不同的结果」。

    做这样的分析,比做忏悔需要更大的精神力量。把自己的弱点、恶习、空虚等等统统暴露在众人面前和自己面前,是需要巨大勇气的。
    六、缘起: 一生奋斗的目标
    1、很早便确立了人生目标,然后义无反顾向前
    1918 年,26 岁的柳比歇夫已经提出了他一生的奋斗目标 —— 创立生物自然分类法。而在接下来的一生时间里,他始终忠于青年时代的选择,忠于自己的爱好和理想。
    2、押宝未来,是否可取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柳比歇夫早早的就将自己限制在了一个人生框架之中,「错过了其他机会」,这比冒险更可怕:这是押宝 —— 未来、才华和希望 —— 这些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统统拿来孤注一掷。
    3、最好不是去震惊世界,而是生活在世界上
    柳比歇夫开始的时候同旁人差不多,跟所有的年轻人一样,渴望着建树功勋,成为拉赫美托夫,成为超人。一步步,他才逐渐回复天性,显示出人的弱点,他鼓起勇气继续前进,攀登越来越陡峭的高峰 —— 追求任性,追求那最最朴实的人性。
    需要好多年才能懂得,最好不是去震惊世界,而是像易卜生所说的,生活在世界上
    七、人生的容量:如何做时间统计
    1、柳比歇夫是如何读书的
    重要的论著,我做的摘要十分详细,甚至到现在我在这上面仍花很多时间。
    凡是最重要的著作,我都要写个提纲,再进行分析研究。所以我手头有大量存货,一单有可能出版,存货立刻就能派上用场;文章写得很快,因为事实上它不过是我平日储备着的材料,随用随取。
    在青年时代,我的读书方法使我在某种程度上落后于别人,因为我看的书比我的同志少。他们看书比较浮皮潦草。但是,浮皮潦草的看书,有许多精彩的东西消化不了,看过的东西很快就会忘记。所以,随着岁月的推移,我的库存要比我的同志丰富的多。

    柳比歇夫有种罕见的才能 —— 随便哪本书的作者,凡有独特的见解,他都极善于汲取。有的书,一张纸就够;某些大部头,需要几张纸来归纳。
    2、柳比歇夫随时随地利用时间的边角料
    每一次散步,他都用来捕捉昆虫。在那些废话连篇的会议上,他演算习题。 他规定,短距离,二三公里路,最好步行,省的为了等车浪费时间、损害神经。 出门旅行,他看小部头的书,学习外语。

    3、不同时间段读不同的书
    我在一天之内是怎么安排读书时间的?清早,头脑清醒,我看严肃的书籍(哲学、数学方面的)。钻研一个半到两个小时以后,看比较轻松的读物 —— 历史或生物学方面的著作。脑子累了,就看文艺作品。
    在路上看书有什么好处?第一,路途的不便你感觉不到,很容易将就;第二,神经系统的状况比在其他条件下良好。
    坐电车,我看的不是一种书,有两三种。如果是从起点站坐起,那就可以有位子坐,因而不仅可以看书,还可以写字。如果电车很挤,有时候只能抓着扶手勉强站住,那就需要小册子,而且要比较轻松的。
    4、只计算纯时间
    工作时间的任何间歇,都要刨除在外。
    最高纪录 11 小时 30 分,一般能有七八小时的纯工作时间,就很满意了。
    一个月的最高纪录是 316 小时,平均每天 7 小时,如果折算成毛时间,应该能增加 25% 到 30%
    5、制作时间预算
    把一昼夜中的有效时间即纯时间算成 10 个小时,分成 3 个单位,或 6 个 「半单位」 , 正负误差不超过 10 分钟。
    工作分为两类:
    创造性 : 中心工作(写书、研究)、例行工作(看参考书、做笔记、写信),每天只合计这类工作,并进行总结
    非创造性 : 学术报告、讲课等, 这类活动时间预算要尽量准确

    6、时间统计法的重要前提
    要采用时间统计法,必须洞察一切时间。不承认没有什么不能利用的时间,也没有休息的时间,所谓的休息,是两种工作的交替。
    柳比歇夫能精确地提前一年计划他的生活,误差仅为 1%
    第一类工作 570 (564.5) 路途往返 140 (142) 交际 130 (129) 私事 10 (8.5)
    第一类工作完成 564.5,原计划 570,赤字为 5.5,即 1%

    7、总结:事无巨细
    每月小结虽然巨细备载,年度总结扔把所有干了的、读了的、看了的统统收集到一起,加以计算,分门别类。
    时间
    第一类工作年度总结 (小时)

    1937
    1840

    1938
    1402

    1939
    1362

    1940
    1560

    1941
    1342

    1942
    1346

    1943
    1612

    1966 年,第一类工作共计 1906 小时,原计划为 1900 小时,与 1965 年相比,增加 27 小时。平均每日 5.22 小时, 即 5 小时 13分。
    娱乐次数66 游泳43次 同朋友、学生交往151小时 ...

    柳比歇夫还把他的一生的时间制订成一个个五年计划。每过五年,他就把度过的时间和干过的事情分析一通,可以说是做个总的鉴定。
    八、时间之镜
    柳比歇夫的方法,推翻它要比理解它容易。

    每日的记录只需要几分钟,详细的每月小结要耗费 1.5 到 3 个小时,制定下个月的计划用 1 小时,合计是 3 个小时,而每个月的预算有 300 小时。年度总结耗费时间要多一些,十七八个小时,也就是说,要耗费几天的工夫。
    九、时间统计法的胜利
    什么都无法阻挡柳比歇夫去完成既定的任务。即使是 1942 年儿子死亡的噩耗传来,他依旧高效的完成了一年的计划。个人的悲伤仿佛没有波及他的工作精力,在日记、总结和计划中没有留下任何痕迹。
    十、光亮的背后
    1、柳比歇夫也是凡人
    他能够叫时间服从他,但不能左右环境。他无非是个凡人,激情、爱、挫折都能叫他分心,连幸福也会影响他的专心致志。

    儿子的死,让他伤心了很多年。他那个时期所有的信札,连篇累牍地回忆他的儿子,丧子之痛溢于言表。他抓住呆板的生活作息制度,好比滑水运动员紧紧抓住汽艇的缆索,一松手,一失去速度,他就会沉到水底。
    2、向自己提问题
    他身上有着一种向自己提出问题的需求,这些问题,人们是早就放弃了的。自然界的实质、进化的实质、合理性等等... 他的可贵,在于他努力做出回答,不怕有错误。
    凡是读过的、看见的、听见的,他都必定去设法领悟。他放佛是要把这一切都消化了,以充实他的人生观。

    十一、井井有条的生活
    1、科技剥夺了人们从事事务性工作的机会
    我像是果戈里笔下的阿卡季耶维奇,像他一样在抄抄写写中找到乐趣 ... 在科研工作中,我非常愿意做纯事务性的工作。

    2、整理和组织材料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享受
    每个科学家在某种程度上都具有一种特性,那就是要把混乱的东西归纳成体系,发现其内在的联系,总结其规律性。但对柳比歇夫来说,分类则是他主要的学术研究。
    十二、一切皆有代价
    这章主要介绍柳比歇夫人生中遇到的一些挫折,例如,两次因为坚持自己的观点触动了利益团体,被撤销博士头衔。
    十三、了解一个人,就要看到他的矛盾
    这章走进柳比歇夫的内心,探索其矛盾所在。

    1、年度总结是为了什么?
    柳比歇夫会将自己的年度总结寄给朋友们,也就是写一封这一年中做了什么,正在做什么,身体如何等综合性的信。
    问题在于,他每年记录的文档量巨大,并非简单的统计工作,而更像是汇报,他的时间统计法充满了对时间的崇高责任感和使命感,就好像一生的时间不属于自己的私有财产一样。
    2、柳比歇夫的自制力并不强
    时间统计法只是柳比歇夫的即兴演奏的乐器,用这乐器,他爱演奏什么就演奏什么。

    柳比歇夫并不善于克制自己。他经常迷上同他完全无关的东西,纠缠到同他毫无直接关系的辩论中去,而忘掉了自己的主要科研任务。
    3、内心的自我矛盾
    内心的争执使他对生活中的一切邪恶更加敏感、更加无法容忍。这无休止的争执培育了他的道德。当一个人意识到历史是由他,也是为他创造的时候,他就能胸怀全世界。能意识到国家的命运就是自己个人的命运,这就是公民责任感。他对季米里雅泽夫能把一个科学家对纯科学的忠诚与对全体人民的社会责任感结合在一起如此崇敬,这决非偶然。胸怀全世界,这是从属于整个人类的一种感觉。
    柳比歇夫创造并不断修订自己的时间统计法,他节约了时间,并不是为了以后把时间浪费在自己入迷的事情上,也就是说,他破坏了自己的时间统计法。时间统计法没有能够控制住他,他的时间统计法像过去为他的长处服务一样,开始驯服地位他的弱点服务。
    十四、比时间更宝贵的
    1、未能完成自己的人生目标
    在生命将要终结的时候,他明白了自己的目标并没有实现,而且永远也实现不了。

    尽管柳比歇夫拥有实现他目标的条件:才能、长寿、方法(时间统计法),但是他制定、核算过的、安排好的计划落了空,哪一项都没有达到预期的结果。
    目标并没有使他失望,相反,他通过自己的著作已经接近了目标,已接近到能够看见它是多么美好,多么有意义,并且是可以达到的。追求目标的这个过程,表现的相当的完美,问心无愧。
    2、柳比歇夫的时间守则
    他从未抱怨过自己没有时间。

    我不承担必须完成的任务;
    我不接受紧急的任务;
    一累马上停止工作去休息;
    睡得很多,十小时左右;
    把累人的工作同愉快的工作结合在一起。

    3、在写信这件事上一直表现得很 「大方」
    1969 年。收到 419 封信,共写 283 封。发出 69 件印刷品。

    每个月他都订计划,计划好给谁回信。他似乎把所有的信都编上号码,打上复或不复的记号。
    写信是柳比歇夫实际能够给与人们的一种小小帮助。由于有可能帮助人,他变得十分慷慨,他忘掉了时间,不惜一切,全力以赴。他的评语实际上是一篇非常详细的评论。他无私、无偿地做这些事。他分析错误,找出可疑之处,进行论争;他还做编辑的工作 —— 改正错误、指出问题、提出建议。不太认识的人、完全不认识的人来向他求教,他也不拒绝。
    4、一生都在成长
    在他紧张的精神生活中,他崇敬的英雄、他喜爱的人、他的表率都在不断变换。仔细去考察这种变化,该是很有意思的事。对于柳比歇夫,任何时候都不能说他已经成为怎样的一个人,他永远正在 ”逐步成为“ 怎样的一个人。他一直在求索,一直在变化,他总是重新考虑,不断提高对自己和理想的要求。
    十五、自我认识的道路
    超过最低必需品限度的东西,他都不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奇特的一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thhr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