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认知觉醒》:学会这三点,快速提升认知能力

《认知觉醒》:学会这三点,快速提升认知能力

作者: 不惑青莲 | 来源:发表于2020-12-01 13:16 被阅读0次

    每个人对事情的认知不同,有的人看问题只看表面,浅尝辄止。有的人能够具体事件具体分析。还有的人能够通过事情的表面看问题的实质,举一反三,深入思考。为什么每个人在同样的问题面前处理的方式不一样?这是因为每个人的知识结构不同,对问题的认知能力不同,所以才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思考。

    提升认知能力才能改变我们对事情的处理能力。认知能力可以通过学习获得提升。周岭在《认知觉醒》中告诉了我们许多提升自己的方法,让我们突破自己的局限,快速获得知识,进行深入学习。

    《认知觉醒》

    周岭通过实践中的摸索,探寻了一条属于自己的成长道路,在专注力、行动力、学习力、情绪力几方面总结了一套切实可行的提升途径,给我们自我成长指明了方向。

    而书中最触动我的,莫过这三点: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自己的能力和目标要匹配;在学习中,能够用已有的知识解释新学的知识;在构建知识体系中,找到自己的触动点启发自己构建知识体系。

    这三方面让我们树立目标有方法,学习知识有用法,体系建设有心法。看似简单的办法却给我们快速提升的捷径,更深入的研究知识和学习知识,让我们跟随周岭进行深入学习,一探究竟。

    01

    在了解目标与匹配的关系之前,我们先要清楚什么是匹配?举个例子每天发5条微头条,你会感到自己的时间不够用,收集素材、寻找灵感就很耗费精力,为了凑数量写完的文章没有深度,写5篇感到很累很吃力。

    如果你每天写1篇微头条,你会有更多的精力构思、搜集素材,深入挖掘客户触动点,写出的文章有深度,自己感到不是很累,还能写出好的作品。对于你来说,完成每天1篇的任务量与你匹配,既够得着又不觉得很累,既达成目标又能完成质量。

    我曾经有过一段经历,那是我在给国内一家知名公司写营销软文,每天的任务量是必须完成1500字的营销软文10篇,刚开始写的时候兴趣盎然,做着做着,发现每天完成10篇真的很累,从早上7点一直坐到晚上9点,一天都在写,如果写的顺了能够早点结束。自己什么事情也做不了,一天写下来眼睛很疼,肩膀也酸溜溜的,因为没有时间看书输入,时间一常发现自己没什么可写的,越干越没劲,最后终于放弃了。

    这次经历让我感到当自己的能力与目标不匹配,时间长了自己就会没有信心,身体的劳累加上精神上的匮乏不利于自己的成长,最终会让人选择放弃。

    那么,怎样才算匹配呢?

    周岭告诉我们好的成长是在舒适区的边缘,也就是做什么事情保持难易适中的地带才是心流的通道。

    例如晨练,如果让你早晨跑1个小时,每天坚持,你可能会锻炼几天就坚持不下去了,会放弃。但如果你调整目标,一个星期跑4次,每次半个小时。你会觉得每天晨跑一个小时被动的去做,和一周4次每次半个小时,时间由自己安排,没有强迫性,比较自主选择,可能大部分人都会选择后者。

    读书也是同样的道理,如果给你一本晦涩难懂的书,你读起来很费劲,读着读着就没有了兴趣。如果给你一本你感兴趣的又比较容易懂的书籍,让兴趣、难度、需求同时匹配到舒适区边缘,你读起来既有挑战又能深入阅读,你会越读越起劲。

    虽然我们在自己的成长的不同阶段会设立很多目标,如果目标设定的过大不切实际,实施起来做不到那只是一个空目标,目标与自己的实际情况不匹配,同样也无法坚持完成目标。

    同样是学习,对于学习好的同学来说做一些难题对他们来说很轻松,可是对于成绩差一点的学生来说可能就很困难,因为难题对于学习好的同学是在拉伸区,而对于学习差一点的同学来说是在困难区。成绩差一点的同学想提高学习成绩就要先降低学习难度,一步一步突破向上提升。

    周岭告诉我们能力与目标匹配,就应该花大量时间梳理会做但特别容易错或不会做但稍微努力就能懂的内容。

    能力和目标匹配意味着我们不用损耗过多能量,把自己体力、精力、思考力投入到更值得我们做的事情中来,让自己的努力放大和增值,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你掌握了能力与目标匹配法则,你就能有的放矢的学习、工作、生活,获得精准成长。

    02

    获得精准成长还需要一种能力,就是解释知识的能力。

    记得刚开始写作时,不知道自己应该写些什么,没有更多的素材和灵感,自己大脑的知识也匮乏,就想到了写跟书相关的文章,书评自然成为了我优先的选择。

    刚开始写书评的时候,看完一本书,自己没有更多的观点,也不知道该如何深入思考,就是照搬知识点,把书中的话搬运一遍。自己无形中成为书籍的搬运工,自己写的文章没有思想、没有灵魂,只是书中观点的堆砌。这样的文章写的越多,自己也就越来越不愿意动脑筋,越写越没兴趣,自己也得不到提升。

    而且还发现看了几本书后,自己无法转述书中内容,每次讲述时都语无伦次。这说明对书中的内容没有深入理解,所以转述不出来。随着书读的越来越多,现在明白了读书知识转换需要的三个步骤:

    首先,读懂书;

    其次,用自己的语言解释书中的内容;

    最后,将书中的内容进行实践,将知识真正转化成为自己的。

    就像周岭在《认知觉醒》中提到,“用已有的知识解释新的知识”。就是在学习新的知识的时候,能够把所学的知识贯穿起来,通过自己对新知识的理解和加工,举一反三,进行精准的解释、说明和实践。

    罗振宇的缝接知识,就是每天写5篇阅读心得,把新知识缝接到原有的知识结构中,让自己原有的知识对新知识做出反应,用文字描述出来。

    而周岭的反省日记,也是一种储备新知识的方法,通过每日的触动点,描述经过,反省分析,形成措施,其实这也是一种锻炼大脑思考、深化链接知识的方法。

    不论是缝接知识和反省日记,都少不了这三点,读、思、写,这是知识输入到知识输出的转化过程,这种能力通过练习能够得到提升。

    解释知识要学习知识、思考知识和运用知识,当你能够深度学习,这种能力就离你不远了。

    03

    判断一个厉害就是看这个人具备的知识结构能够解决所有的问题。也就是说一个优秀的人就是能够解决各种问题的人。因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需要他调用所有自己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就看这个人的知识结构体系是否适用。

    建立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曾经让我很迷茫,不知道该从哪个地方开始。没有可以启发我的地方和灵感。但是唯一让我认定的就是读书是建立知识结构体系的通道之一。于是,我开始了建立知识结构体系的征程。从随喜好看书到3 个月读完33本书,我更明确了自己的方向,现在我进入了1年看100本书的挑战,是为了打造自己的专业结构。随着自己的书读的越来越多,目标也越来越清晰。

    看问题要看点和面,解决了获取知识层面的问题,就应该看知识点的问题,周岭教给我们的方法是:在看书中找到让自己触动的点,根据触动自己的这个点,写出自己的分析思考后的想法,读完这本书后放上几天,看这本书最触动自己的是哪个地方?如果是一句话、一个案例,用触动自己的这个点来实践和改变自己。

    而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关注和感兴趣的领域和知识层面,我们会本能的去寻找自己感兴趣的点,当这些触动我们的点形成面的时候,我们的知识结构也在一步步形成。

    触动点是能够触发灵感,引发思考的点,由这些点我们不断延伸,我们会形成一张思考的网,把每个知识点链接起来,就是我们解决各种问题的知识库。

    具备真知识是能够解决别人解决不了的问题,万维钢老师说:“只有知识能够帮助你实际决策的时候它才是你的知识”。

    《认知觉醒》让我们学会储备知识、勇于实践,改变自己的行为,让我们脱胎换骨,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重新定义自己的人生。

    书中提到认知遵循的原理:处于认知圈边缘的知识与我们的实际需求贴合的紧密,也容易让我们产生触动,从而与现有知识关联。

    所以找到与自己匹配的认知观点,不把时间浪费在全盘接受书中的观点,这样才能够让我们的学习更加有效率。

    清华大学于歆杰教授说:人生就像马拉松:“一直在跑,一直在成长。”当下跑得很快,不代表就成功了。要一直忍受住疲惫,时刻保持速度,才能获得最后的冠军。

    如果认知觉醒是我们每个人的赛跑,我们一定要跑在前头,我们才能成为领跑者。

    作者:不惑青莲,自由撰稿人,专注自媒体。不定期发表读书相关文章,分享阅读的收获。喜欢我的文章欢迎关注、点赞,后续我会创造出更多的作品分享给大家,希望大家喜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认知觉醒》:学会这三点,快速提升认知能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thsw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