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历史没有假设,但历史的趣味,以及学历史带来的批判性思维却正在于假设。
昨晚看到一个大家都熟知的问题,但其推理过程却非常有趣。
——假如慈禧太后不挪用海军军费,把钱用在了建设海军上,我们能打赢甲午战争吗?
—— 有可能啊。
—— 好,我们来看甲午海战的一些细节。
—— 致远号在打光了炮弹之后试图撞沉日本军舰,结果被击沉,请问这些炮弹都打到哪里去了,以致最后日本军舰一艘未沉?这说明什么?
—— 要么命中率低,要么带的炮弹少。前者说明官兵军事素养差,后者说明战备工作不好。
—— 甲午战争还有一个细节,邓世昌抱着他的爱犬沉入大海。他拒绝被援救,实现了“舰在人在,舰亡人亡”的承诺,很令人钦佩。但我们也发现,军舰上养宠物是个问题。
—— 军舰是一种高技术武器,需要非常精细的保养,在这么昂贵的军舰上你都可以养宠物,这说明什么?
—— 说明北洋水师军纪松弛。
—— 在军舰上养宠物或者在大炮上晒衣物是谁的责任?是慈禧太后的吗?
—— 不是,打输了每个人都有责任,包括英雄,不能只怪慈禧太后。
—— 如果慈禧没挪用军费,清朝能赢吗?
—— 可能还是赢不了。
我们在上学的时候,尤其是高考之前,因为应试,对历史的最大印象就是需要死记硬背,包括很长时间以来,我们对历史的关注点也只停留在历史故事,历史人物,或者最多像《资治通鉴》一样“以史为鉴”,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中找到借鉴和启发。
但也正如《阿房宫赋》里说的一样,“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大部分情况即使知道,但还是会让历史的悲剧重演。
而这种“假设的历史”是一种非常好的,把自己带入到具体的历史情境中的方式,通过批判性思维,通过找线索,在这个过程不仅把历史知识都有机地联系起来,还潜移默化地养成了比较牢靠的思辨思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