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话,一个句子。当你第一眼看它的时候,浅尝辄止,像是一个说了又好像没说的告诫,也许没什么感觉,但当你真正经历一些事情和时间,回过头思考这句话会有更深刻的感悟。
某天我自己煮面条,煮完之后写了一句话:煮久了的面条很好吃,口感很好。就像只有经历事情和时间的沉淀的人,才能有十足的质感和魅力吧。那面条汤里的白沫像是人溢出来的智慧。
就好像一个人被告诫:不要害怕踏入泥潭。
一个从未踏入泥潭甚至根本不知道脚上粘上泥巴是什么感觉的人听到这个劝诫也只是一个看似有用的道理。但只有真正踏入泥并从里面出来之后,感受过泥泞和荆棘再去理解“不要害怕踏入泥潭”,会有完全不一样的感受。
所以我挺认同有些人说的:一句话,一个词,也许某些人看像是无用的废话,但另外一些人看却是振聋发聩,醍醐灌顶。
类似我们读公众号文章的时候,作者写出来的东西和读者读到的东西差距很大。因为作者是亲身经历的,有真实事件触发的感受和对细节的深刻思考,而读者仅仅是听了一个故事,简单的在脑海里塑造一个两个神经元的连接,这种弱刺激在随后的一段时间没有经过加强的话,就慢慢淡化,就和没看过是一样的。
好一点的情况是有相似经历,通过对经历的提取和感受,能懂其中的细节,做事逻辑和情绪,每一个词后面都代表着活生生的人和事情,前因后果和情绪起伏,这样的理解和粗浅的了解完全不在一个层次上。
有句老话:听过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我想说的是:我们真的听懂这些简洁的道理了吗,这道理是血肉之躯在真实复杂的环境下,时间,精力,欲望,行为逻辑,情绪下诞生的。也只有在这些环境下才能有效的体现这些道理的价值。而我们在明亮的教室里,或舒服的被窝里看到的文字表达的实际的东西了吗?
也许没有,它仅仅是几个单词和汉字罢了。
看到一个视频说的很好:多年后考公考编时才读懂范进中举,找工作才读懂孔乙己,年幼时读不懂送东阳马生序,少时嗜玩,今日重读如醍醐灌顶,学成语笑邯郸学步,笑杞人忧天,笑刻舟求剑,笑掩耳盗铃,笑东郭先生,回首望笑的是现在的自己。十几岁的时候无意间打出的那发子弹,十几年后击中了二十几岁的自己,教育的滞后性像是一个闭环,多年后才会意识到子弹命中的瞬间才是教育的完成时。
没有真实经历体验,如何体会别人谈及的河水的湍急,亦或刺眼的阳光。(隶属于一个哲学观点:意识层面:人永远无法体会和理解自己从未经验过的事情,永远无法知道不可知之物)。
通常来说,我们的认识,认知都来自于经验和学习。
休谟认为,我们一切知识都是由一系列的印象组成,这些印象是我们通过我们的感官而获得的,也就是说所有知识都是来自于经验,我们无法拥有任何超出我们经验的知识。这也是英国经验主义的基本思想。
想想也对,我们无法认识另外一个宇宙是如何生存的,就练生存本身这个概念也是通过我们一系列基础认识产生的。我们永远不能认识我们思想之外的事物,就算认识也是由一些基础原理推导或解释的,但一旦经过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属于我们思想之内的事物了。
但是,所有知识都来自于经验吗?有没有一种知识,不需要经验,我本身就拥有的。
康德给出了一个解答,就是因果性。我们并没有经验或感受到因果性。
有人就说了,我感受到了啊,比如太阳晒,石头热。因为太阳晒,导致石头温度升高,所以热。
如果没有因果范畴,我们只是简单的把两个事件联系了起来。通过人脑本身的因果范畴将两个事件综合到一起才形成了经验判断。
那么这个因果范畴就是我们人脑本身的,也就是先于经验的。我们不知道太阳,没看到石头,依然有这种因果范畴的能力,因果是我们起的名字,完全可以叫xx,我们大脑认识到太阳和石头,然后判断太阳和石头具有xx。
我们这种对于因果性的知识,或者说对于xx的这种思维结构的知识不是从感性经验中获得的,而是本身先天存在于我们的理性判断能力中的。这就是先验的知识。
再比如一种形式逻辑,A=B,B=C,推出A=C。这个推理是对的。因为这种形式推理是先验的。我们大脑认为一个A事物和B事物一样,B事物和C事物一样,那A事物和C事物一样,这种毋庸置疑。没有人会反对这个逻辑推理。
继而康德又提出了一个更深刻的问题:我们到底是如何获得知识的?
我们的大脑或者说心灵(后面统称心灵),和在心灵上面的对象是什么关系呢?
简单点说,我想象了一个鸡蛋,那我心灵和这个鸡蛋之间是什么关系呢。我是如何认识这个鸡蛋,或者说我是如何认识这个被称作鸡蛋的事物呢。一般认为这个东西大小,形状这个实体的东西在那里满足所有鸡蛋的特性,眼睛看到了,所以这就是鸡蛋。
但是康德认为这个被称作鸡蛋的事物是被符合我们心灵的结构所认识和观察的。怎么理解呢。就是说鸡蛋这个东西被我们心灵加以结构化,将经验世界的东西汇总整理才被我们心灵所映射出来。我感觉映射这个词特别好,因为映射意味着认识到的事物和真实事物本身并不是一个东西。
鸡蛋并非鸡蛋,鸡蛋只是我们用心灵的认知结构来解释的一个事物罢了。心灵总是将思想的特定方式带给事物。
心灵像是一个冰淇淋模具,把水比作我们感知器官接受到的事物,如果模具都是方块,那么所有事物都是方形的,如果模具是圆形,那么所有事物都是圆形的。
也类似有色眼镜。通过有色眼镜(比如绿色)看事物,所有事物都是绿色的。我们的心灵也是如此,通过人本身的心灵结构来解释这个经验世界的事物。心灵通过时间,空间,量,质,关系,模态等方式来描述事物。量就是一或多,质就是肯定或否定,关系就是原因,结果和联系。通过这些构造函数来构造了一个事物。这些构造函数本身是先验的。为什么是这些构造函数,而不是其他,那就要问生物专家或上帝了。
所以一个现实世界的鸡蛋,我们并不知道它的本质,或者说"本体实在"是什么。我们只知道它向我们所呈现的,以及被我们心灵所整理后的样子。
就好像影子,皮影。我们并不知道产生影子的实际东西是什么,我们看到的影子不过是通过光线的遮挡或幕布的遮挡呈现出来的样子罢了。我们的心灵起到的作用就是幕布的作用。
我们被上帝,或者说被生物本性赋予了感官,通过被设定的限定的感官来获得外界的信息,经过被指定的心灵结构来构造对象并被我们认识到。然后根据认识加以行动。
我们发现这一整个链路中。只有最后一步是被我们自己所控制的。其他都不是我们所自由控制支配的,比如我想拥有4个鼻子,8个眼睛,比如我想通过一个器官能溶化外界某物,比如我想使用一个器官同时能够产生听觉视觉和触觉或其他一些不知道的什么感觉比如宇宙震动感觉之类的。
啊可怜的人类只能用有限的知识去探索解释无限的世界。这有限的知识还和"事物实体"相差甚远。
话说回来...即使我们很多东西是被指定的,但我们依然能在世界上感受属于自己的一份美好,因为有爱,理想和信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