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桃,手机随手拍,记录@龙行印象 注本博原创照片已同步网易乐乎图虫



舒适圈,已经骗不到这届年轻人了
作家蔡澜前几天在微博上与粉丝互动:
粉丝问她:您好!请问如何走出舒适区?
蔡澜反问:为什么你要走出舒适区?
粉丝说:大家不都这么说吗?呆在舒适区里,早晚会被社会所抛弃。
蔡澜听后一笑,淡淡地说:把自己已经取得成绩和生活习惯妖魔化,真的是这个时代的悲哀。
想想也是,有些舒适区,其实是我们历经苦难后采取得的,有些舒适区,是反复测试后,才留下的。为什么我们要轻易放弃呢?
如今,鼓励或怂恿别人走出舒适圈似乎变成一种潮流,身边到处充斥着“如果你不跳出去”就是不思进取,自甘堕落的言论。
你日子过得不错,总有人提醒你,你要扔掉这些好日子,你甘于平凡,又有人告诉你要活得有价值、有意义。
换作10年前,刚毕业那会,听到这句话,我肯定满腔热血点头称是。今天,守着自己一间小屋,一方小院,我只会微微一笑:跳出去,不可能。
也有人真的跳出去,只能说那从来不是真正的“舒适圈”,多半是“不舒适圈”。
就像决定减肥的人,从来不是因为自己身材姣好;决定发奋的人,也不是因为自己银行余额充盈。
激发我们改变的,通常是物质不满足或内心不舒服。
盲目地跳出舒适区,这根本不是自律而是自虐。
所谓“跳出”多半是“跳坑”
朋友小蒋说,愁死了,我爸最近在外面瞎折腾,还都是自己完全不懂的行业。
小蒋父亲原本在电力部门当小领导,单位好、待遇高,经不住别人劝说,提前办理退休,开了一间装修公司。
这几年新房装修市场确实红火,但隔行如隔山,清包、半包、全包门道太多。
一个外行,以前又没做过生意,哪里接得到单?别人给他出主意做低价全包吸引客户,单是有了,但几个项目做下来人累得够呛,还亏掉20多万。
最近,又准备和别人合伙搞培训。全家怎么劝都不听,只能看着他把积蓄折腾光。
本来安稳退休,积蓄和退休金完全可保蒋叔叔晚年生活无虞,这下好了,人辛苦,财散尽。
小蒋说:
我原来还准备到南方闯闯,但现在只想安心上班,说不定将来还要帮我爸收拾残局。另外,我每天担心我爸爸看到那些因为失败跳楼的新闻,怕他想不开。
如今,媒体到处贩卖焦虑,不停暗示我们太舒服就是犯罪,不出来好日子会到头。
被焦虑逼出来创业的人,到最后通常会发现,所谓跳出不过是跳坑、爬坑。
也许一个人时,你活得像一支队伍,但你带一群人时,不是钱赚得更多,而是费用更大、成本更高,万一走不下去,辜负的不仅是家人,还有员工身后的家庭。
还有一些被焦虑所困,频繁跳槽的年轻人,最后兜兜转转找不到自己该有的方向,时间却虚耗饴尽。
如果真的想跳出去,请先问问自己,你的房贷同意吗?需要赡养的老人同意吗,嗷嗷待哺的孩子同意吗,家中猫猫狗狗同意吗?
如果不能得到肯定答案,建议你待在当下的舒适圈进行精作细作。
“无为”是最大的躺赢
看过一个笑话,一个富二代整天吃喝玩乐,父母听之任之从不干涉,旁人问为什么,父母说,他吃喝玩乐一年才花多少钱,要是想不通要开公司,那一年花多少就没底了!
这个故事说明一个道理:对大部分人或家庭来说,过日子花钱毕竟是有限的,莫名其妙地折腾、投资才有可能导致破产。
我同学就是例子,她在一家单位做财务,为人谨慎,这些年余钱只买银行理财。
18年初,她怀上二宝,琢磨两孩子未来开销不小,她开始打听别人如何理财。大家提供的信息中,一条P2P信息勾起她兴趣,开始只投5万,看着每天准时到帐的高收益,一个财务出身的人没管住自己,投资越来越大。
10月,平台突然关门。同学如热锅上的蚂蚁,给当初投资的朋友打电话,朋友也懵圈:“我就5万在里面,另外公婆有3万。你怎么会投80多万?”
原来同学除了掏光积蓄,还套现信用卡。正逢预产期,着急上火导致二宝早产。
原想给孩子更体面的生活,结果连奶粉钱都成问题。他老公不知情,还张罗着二宝满月后换新房,同学说,怎么办,我要么疯要么抑郁!
投资有风险,不懂市场乱投入,只能给别人填坑。
这一年,听过太多别人在新领域失败的事,还有一个朋友卖掉房产做小额贷款,结果因为校园贷风波国家管控加强,小贷款公司遭遇寒冬,一年下来房租、水电、工资贴进去十多万。
真是好玩的一年,如果你没有跳出来,没有炒股、炒房、炒币,没有玩P2P,直接躺赢80%的人。
机遇和风险总是相辅相成的,而判断形势真的很难,尤其是自己不擅长不熟悉的事情。
面对热潮,实实在在将手上事情一件一件做好,于此就能躺赢很多人。
满嘴区块链、P2P的人,很多时候其实没一点真本事,他们也从来就没有拥有过真正的“舒适区”。
真正的高手总是在舒适区里自律,而你是在舒适区外自虐。
积极拓宽“舒适圈”
这几年,我的日子相对安逸稳定。有朋友怂恿我做点事情,我说我不去。
为什么?放着能力不用浪费吗?你是不想放弃现在的生活吧。
对啊,我的幸福生活也不是天下掉下来的,那也是之前打拼积累所得。如果重来,还要再付出十多年,且不一定能有今天的水平。现在年轻人为走出舒适圈换城市、跨行业、加班加点……我以前统统经历过,且不比他们吃得苦少。现在,我就愿意做温水里的青蛙。
有危机感是对的,但不表示我们一定要抛弃现有的生活去走上梁山,我们努力是为了明天比今天好,决不是为了吃苦一直到老。相反的,我们要抓住现有条件中最优的那个,努力把自己的小“圈”弄得更大一些、更牢固一些。
《西游记》里唐僧多少次走出悟空为他划的圈,结果呢,无数次落到妖精魔爪下。
鸡汤只会鼓励我们走出去,却没教我们认清自己真实能力和资源。
没有大小王,就别急着把四个2扔出去,换个角度说,当我们只有四个2时,一定把它发挥到极致,让它成为我们的大小王。
跳出“舒适”区,不一定要置之死地而后生,也不是烧钱折腾上刀山,应该像一棵树,将根扎得更深,脚站得更稳,挂果能力才能越强。
每天健身、读书、学习,从改善小事物开始,对父母多些关心,对兄弟姐妹老婆孩子多些耐心。如此,我们的舒适区会越来越稳,越来越大,越来越宽。
请相信,现在就是最好的安排。
这两年,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这种爆击:时代(同龄人)抛弃你时,连一声招呼都不打。
他们是临时决定抛弃我们的吗?NO,有些人的先天条件本来就好。
被抛弃一定要盲目奋起直追吗?NO,每个人都有短板,倘若拿短板PK别人的长处,肯定头破血流。
讲真,“你一定要跳出舒适区,不然会死”,这是我听过的最大的谎言。
其实,只要我们对自己的生活目标具有把控力,在这个能力之内过得最舒服就好。
19年,走稳一点,走慢一点,说不定咱就躺赢很多人。
如果你的环境正在不断消耗你,却又得不到成长,脱离势在必行,但这不叫“舒适区”。
我们想过怎样的生活,自己选择并坚持就好。
即便我们被推倒在沙滩上,只要我们坚持走正直真诚的路,做坚守原则的事,我们照样可以两手揣兜,走路带风。
注,文字来源网络阅读与思考@龙行印象

1、年轻人要不要走出舒适圈?
人们总喜欢讨论些跟自己无关的东西,比如花800万是买学区房还是环游世界,石原里美和新垣结衣选哪个好,以及这两天的年轻人要不要走出舒适圈。
这一轮争吵最早可以追溯到月初,知名“段子手”@蔡澜 重操旧业,打开微博评论跟网友聊天,因为回答了一个“如何走出舒适圈”的问题引起大伙儿围观。
为何?为何要走出舒适圈?是游戏不好玩儿了,还是沙雕网友没意思了?
不仅是一把年纪的蔡老搞不懂,各路网友也表示出强烈的羡慕嫉妒恨——同龄人都奋斗进舒适圈了,自己的终极目标尚且还是过上超市自由的生活。
@衣锦夜行的燕公子:羡慕那些想走出舒适圈的人,我感觉我还没走进去呢,人家已经想着出来了。
而有的人,比如我,根本不知道舒适圈长什么样。可能就是我家的床,总共1.8m×2m大小,每个工作日能准点起床就算是走出舒适圈了。
在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今天,人们的生活水平和日常追求本来就不在一个起跑线上,对舒适圈和走出舒适圈的衡量标准自然也很难达成一致。
因此事爆发口水战在所难免,其中被鸡汤教“围攻”的年轻人是显而易见的弱势群体,只不过他们在网上的反弹声也比较大。
于是,继“人间不值得”“蓝瘦香菇”“三观正”之后,当代年轻人又有了第四个超级讨厌、看到就头大的词语:“舒适圈”。
你们总说,年轻人要勇于走出舒适圈,可是年轻人不想走,年轻人想安安静静呆在这个圈里,甚至还想劈个叉。这些你想过吗?没有,你只在乎你自己。
2、先让年轻人从火坑跳出来
鼓励年轻人走出舒适圈有一个前提:他们已经在舒适圈里活得很滋润了。
但显然,年轻人自己并不这么认为,面对当下越来越重的社会压力,他们作为“中坚力量”,只会越来越觉得自己还是个幼儿园才毕业20多年的宝宝。
还在读书的人表示学习成绩不咋地,头发却已经没多少了;好不容易读完了,又碰上每年毕业季都是“最难就业季”;就算找到饭碗也好不到哪里去。
不加班拿不到年终奖,周末也要秒回工作微信,长假不敢任性地出门浪,平日里还要跟煞笔甲方奇葩同事深井冰老总斗智斗勇……无法成为野兽的年轻人最终只能沦为万千“社畜”中的一员。
不管身在哪个阶段,为了生存都面临着极限挑战乃至生命危险。
除此之外,还有婚恋难、求偶难、买房难、买车难、挂号看病难、交通出行难等九九八十一难。目前的社会环境下,哪件事儿单拎出来不是个心病?
尽管受过高等教育,有理想有趣味,还坚信努力就会成功,可步入社会就会发现,上升通道拥挤而凝滞,投机主义盛行,工资和房价之间隔着一个太平洋。
别说更难积累的精神财产了,年轻人想要实现的财务自由都能细分到“车厘子自由”——想吃就买、不用考虑再三的财务状况。
没办法,现实就是这样。
像有些网友吐槽的:进没进舒适圈不是很清楚,可“秃头圈”“肥胖圈”“贫穷圈”“挂科圈”“加班圈”……倒是很容易进去,进了后就没再出来过了。
人生实苦,除了极少数天选之子,基本没有人年纪轻轻就体会到什么是舒适圈,都是拼命折腾了一番才能拥有现在的生活,可能还充满了瑕疵。
与其思考怎么走出舒适圈,不如先努把力,从水深火热的大坑里跳出来。
如果有的年轻人真的有幸进入到舒适圈,现在又有勇气想要走出来,那第一步可能是先谈个恋爱结个婚,再生个小孩手把手带,绝对充满挑战性。
3、劝你走出舒适圈的人只是想赚钱
在快节奏的社会里生存,人很容易生出“我不突破自己就会被甩下”的危机感,生活中随便一个小细节都可能让人感叹自己一直在原地踏步,已经落后于人。
但这样的危机感不该被有心人反复挑拨和商业利用。
要知道,原本的“走出舒适圈”是指在自己可控的范围里做一点挑战,后果如何都能接受;现在却有人怂恿年轻人砍号重练,这不叫走出舒适圈,叫跳崖还差不多。
以过来人的口吻教训年轻人熟烂于心的问题,已经够讨人嫌的了;没想到还有人给你端来的都是鸡汤,心里盘算的却是生意——
情感教主天天在你耳边花式骂小三、骂渣男,然后咣当扔出来一个情感咨询服务或“教你爱情保鲜”的课程;
人生导师每天在你耳边哀叹时代变化太快,眼界太小不得行,然后咣当扔出来一个听别人讲二手知识的渠道;
职场狂人天天挤兑你挣得太少了,再不升职就要被同龄人抛弃了,然后咣当扔出来一个“升职加薪15讲”……
比炒作危机感又不提出解决手段更糟心的,是提出了解决手段,并要价不菲。
花冤枉钱倒不要紧,怕的是那些生意人鼓吹的“打拼”“闯荡”“冒险”,最后变成了年轻人缺乏对实际情况的认知就登上了盲目跟风的贼船。等船翻了,连个救生圈都没人给抛。
为了劝你走出所谓的舒适圈,有的鸡汤文会说“就怕你一生碌碌无为,还说知足可贵”,可在现在的大环境下,这种笑对生活的心态难道不是终极财富?
接受自己的平庸本就不是一件易事,好不容易做到了跟自己和解,马上又有人跳出来说:青春奋斗正当年,现在不挑战一下,还要等到什么时候?
被忽悠瘸了的年轻人:老子信了你的邪!偏不!
4、鸡汤没有对错,只是现在不合时宜了
其实我们心里也明白,走出最初意义的“舒适圈”很有必要:不能遇事不顺就绕开、工作不顺就辞职,逃避、拖延、认识到问题但不做出改变。
就像很多演讲总结出来的,如果永远待在容易和安全的区域,将失去很多乐趣和机会,可能永远也激发不出全部的潜能,永远停滞不前。
在这个适当的语境下,人人都需要走出舒适圈
偶尔喝点鸡汤补补没事儿,令人不满和恐惧的,是无数人在努力营造一种“成功就在眼前就看你肯不肯迈出那一步,只要你努力就一定能脱颖而出成为人上人”的氛围,想心安理得当个普通人更是成了一种“政治不正确”。
可任谁都知道现实不是这样美好,年轻人能保持心理健康不骂街都得费些功夫,“走出舒适圈”那套自然就不合时宜,应该被抛弃了。
做好自己的,活得简单快乐,怎么就罪不可赦了?旁人又有什么资格指责呢?
李银河曾在随笔集《我们都是宇宙中的微尘》中提到,世界上最荒谬的事情就是批判享乐主义。从再多角度讲,感受当下的欢愉都不该是天大的罪过。
更何况在如今越来越逼人爆粗口的社会压力下,被捆绑的年轻人能让自己过得稍微舒适点,就已经很不容易,很令人欣慰了。
对这群小可怜而言,如果有幸踏入了舒适圈,那么不好意思,请让我死在那里吧。否则随便走出舒适圈的后果,跟唐三藏走出孙悟空画的保护圈一样一样的……
注文字来源网络阅读与思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