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看到对俄罗斯航班的描述,迟飞两个小时依旧可以准点到达,下面一则评论还补充道,坐飞机基本准点,但会在北京上空停留半个小时欣赏夜景,因为到的太早了。
俄罗斯真的是战斗民族啊,据悉开飞机的都是当初开战斗机退下来的,所以那种“猛”不言而喻。
所以说啊,俄罗斯真的是一个很有风格的国家。经历过大起,也体验过支离破碎,走过泱泱历史,护着辽阔疆土。
《旅行者的早餐》在讲食物,但也是在讲历史,讲俄罗斯的烈性,俄罗斯的幽默,俄罗斯的直白。不止俄罗斯,还有捷克、土耳其,西伯利亚。
对于一个东亚国家来说,这些地方远不如韩国、泰国、日本这样熟悉,而正是这种陌生,才带有神秘色彩而引人入胜。
本书的作者米原万里说,从吃中可以看到性格。“为活着而吃饭的,多半是喜欢空想的悲观主义哲学家,而为吃饭而活着的,则多为乐天讴歌人生的现实主义者。”
可我不同意,我大概是喜欢空想的悲观主义者,经常想着人活着就像是推石头的西西弗斯,不断的将石头推到山顶,然后石头滑下,然后他再次将他推上去。人生就是这样,细化一下,就是挣钱、花钱;吃饭、消化,以此类推,通过一堆无聊而循环往复的东西过着毫无意义的人生。但我同时也是追求美食的,在这无意义的人生中,大概只有食物能慰藉,大概只有食物能带来最直观却又最无伤大雅的感受。
但或许是我错了,因为与作者相比,我对吃的尊重、研究等不值一提。
当人类社会发展至今,几乎所有的东西都无法单纯的用基因或自然环境来解释,所有的原因都和文化息息相关。所以当我们谈论食物时,或许我们可以讨论一下它背后背负的历史。
看书时,我常想,作者是因为爱吃所以才会食物的历史如此研究的透彻,还是因为博览群书、博闻强识,才看到食物背后如此有趣的历史。不仅如此,食物联系最多的,或许是“乡愁”,作者提起日本的食物时,言语间透露的都是回忆,都是热爱。
如果一本书可以让其内容对你有吸引力,那它无疑就是成功的。看了这本书,会想喝一口俄罗斯的伏特加,会想看看那些装在罐头里的食物,想吃面包、想吃蜜糖。也想翻厚厚的书,找到那个食物的起源和发展,也会想找寻一下儿时的食物,找一下带有童年特色的绝迹。
当提到食物,不得不提起那自成一派的文化,然后心之向往,多么想真的身处这样的文化之中。米原万里的这本书,做到了。不知道《旅行者的早餐》出版时,作者心里暗许的期望是什么,但无论如何,能做到吸引读者,应该是很开心的吧。
合上书,我想,若写一本这样的书来讲述中国,应该讲什么?老白汾、铜火锅、宫保鸡丁、烤鸭、八宝粥,太多了,后来转念一想,或许我可以再去看看《舌尖上的中国》。

网友评论